敢讲真话、真实反映问题,是大家眼中干部最值得肯定的品质之一,也是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此却认识不到位,把下属反映问题当成“捅娄子”“使绊子”,使用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加以惩治。一些时候,领导迫于压力把问题解决了,顺便也把直言干部“解决”了。
明知存在矛盾问题,却“装聋卖哑”,甚至把那些直言矛盾问题的干部打入“冷宫”,或者的变个法子“解决”掉,企图一劳永逸,让上面领导听不到基层的真实声音。这种情况在基层并非普遍,但确实存在。如果讲真话、发真言的干部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遭受冷落和排挤,久而久之,谁还愿意讲真话,谁还愿意真实反映矛盾问题?
当然,如果这些矛盾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也就罢了,但如果矛盾问题日积月累,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到时候不仅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损失,而且也会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作为地方领导,谁都希望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能够安定祥和,都不愿意看到各种矛盾问题呈现在上级领导面前,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前提是自己要提早预判和化解各种矛盾问题,对于基层干部反映出来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去核查和解决,不能拖,不能推,不能绕。
作为领导干部,因为工作忙,因为难得深入基层实际,难得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谈心,但这并不妨碍基层干部通过各种渠道如实反映问题。对于这样敢于挑刺、敢于大胆反映基层矛盾问题的干部,不仅要鼓励,更要大胆任用。作为领导干部,要通过基层反映出的问题来反思自己的工作不足。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敢讲真话、真实反映问题基层干部就是一面镜子。
相反,那些把问题解决了、也顺带把反映问题的基层干部也“解决”了的地方领导干部,从根本上讲还是自身政绩观出了问题。他们眼里,基层干部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在给自己政绩抹黑,在给自己的工作蒙羞。认为这些基层干部不讲政治,不讲大局,是在给自己“捅娄子”“使绊子”“扫面子”。其实说到底还是担心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政治声誉,他们把这些看得过重,像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声誉,当然就不会正确对待讲真话的干部。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改进提升的空间。要想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不出问题,自己应该主动到基层一线去听取各种呼声意见,既回避矛盾问题,不积极处理各种矛盾问题,又不让基层干部向上级反映问题,那就是典型的“叶公”式领导。
有问题不可怕,关键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不断地去化解和处理,这才是人民群众的好干部。领导干部不仅要抓大局谋大局,更要脚踏实地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如果连这些基本的矛盾问题都解决不了,那如何去干事创业?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连讲真话的干部都容不下,那就说明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出了问题,至少缺乏必要制度约束和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