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休战期的中美战略攻防-中国讯息网

贸易休战期的中美战略攻防

作者:刘行之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1-17 12:24:12

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只是贸易休战。外界预期,11月份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前,双方难以达成第二阶段贸易协议。在此期间,美国“全政府对华战略”不会停歇,可能愈发紧锣密鼓地实施,而且经过贸易战校正后,会更迂回、更精准,也更富有杀伤力。

复盘对华贸易战,一个突出特点是定位、目标含混不清:同时服务于对华竞争战略和贸易保护政策,一仆二主。既是对华竞争战略的前哨战、主战场,也是对各主要经济体开展的贸易战中最艰难的部分,很难讲哪种定位始终占上风。

贸易战的目标也是多重的,且优先级别摇摆不定。比如,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究竟是首要目标还是施压手段?当获取商业利益与对华遏制无法兼顾时,何者优先?施压中国深化改革会给美国带来商业利益,也可能激发中国经济潜力、刺激科技与产业升级,如何既实现前者,又有效管控后者的挑战?这些都很难明确回答。

这种含混与摇摆,缘于白宫内部不同主张的竞争,特朗普总统依情势变化,随时平衡取舍。虽缺乏一贯性、连续性但高度灵活,可以挑选阻力最小的目标与路径前进。然而战术灵活无法弥补战略缺陷:鉴于全球产业链深度依存,中美经贸联系如此紧密,贸易战并非对华竞争的好办法。这种打法近乎血拼,须付出较高政治、经济代价,美国社会尚未作如此决断,也缺乏国际社会支持。因此,获取商业利益成为现实选择。

新年伊始,美股冲上历史新高,深度盘整在所难免。美联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摩根士丹利等机构预测,2020年美国经济将继续放缓,日前公布的去年12月份新增非农就业和工资增长也都不及预期。面对民主党主导的众议院,特朗普政府无法推出大规模基建,只好继续施压美联储降息扩表。

可以推测,即便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执行出现龃龉,或第二阶段协议进展缓慢,白宫也未必重拾“极限施压”,以免拖累经济、刺破股市泡沫。贸易休战应会延续到大选结束后。

但贸易休战期,美国也不会虚度。与中国竞争是既定国策,对华示强更乃选举所必须。美国将积极拓展其他战线。汲取贸易战受挫的教训后,鹰派力量将选取成本更小、杀伤更大,也更为迂回、精准的方式。

科技封锁、脱钩是鹰派最念兹在兹的事。但美国高新技术需要中国大市场来滋养。去年美股的表现很清楚,只要传出贸易紧张消息,芯片等行业巨头的股票就会大跌。此前传闻,美国拟进一步提高出口管制门槛,凡美国技术含量超过10%(此前为25%)的产品,禁止出口给华为等实体名单上的企业。但此举尚未落地,也许有伤敌一千、自伤八百的顾忌。

因此,美国会寻求对本国产业损伤小、对中国产业杀伤大的方式。动用司法手段精确打击中国头部企业,就是很好的选择。鉴于孟晚舟引渡问题的新进展,华为案刚刚开始。更典型的是以安全为由,游说其他国家限制中国5G、电子监控技术应用,并阻挠各国关键产品对华出口,如荷兰生产的光刻机等。这项努力业已取得一定效果,很多国家的立场重新摇摆。

没有欧洲、日本支持,科技封锁难以实施。为此,使它们相信中国的崛起构成严重威胁,就十分必要了。这就必须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军事等领域迂回,挑动中国作出激烈反应。美国陆军部长日前宣布组建“太平洋特遣部队”,部署在台湾和菲律宾以东岛屿,并装配高超音速导弹和中程巡航导弹,以抵消中俄在当地的军事优势。未来这类压力会持续加大。

而介入中国边缘地带的治理问题,最有利可图。仅仅略微扰动,对中国的牵制就是巨大的。香港反修例风波渐趋平息,近期难掀大波澜。通过操作大陆威胁的“芒果干”,蔡英文高票连任台湾总统,但连任后对美国需求降低,未必充当美国的杠杆。风险较大的是新疆问题。大量教培人员重返社会,对近年投入巨大、颇具争议的治疆方略及反恐政策,是最直接的考验。 

炒作中国治理问题和“一带一路”倡议项目,渲染中国的威权主义转向和地缘政治企图,这些做法也总是有效,而且会加大力度。另外,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及金融监管能力形成新挑战,这也是很大的风险点。

总之,美对华战略攻势可能出现阶段性调整,由贸易战这种势大力沉的“太祖长拳”,转变为阴柔毒辣的“化骨绵掌”,在不经意间施以重创。这类攻势不可小觑,也是为日后更凶悍的战略打压作布局、蓄势。

作为防守方的中国,须谨守城池、耐心周旋。切忌在重压、挑衅之下迷失方向。对内改善社会治理,优化法治环境,加强权利保障,对外高举全球化旗帜,奋力推进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就是最好的防守,更是最好的进攻。只有集中精力办好内部的事情,才经得住打压,也有利于赢得国际社会支持,反制美国鹰派力量,将中美关系引导到“协调、合作、稳定”的健康轨道上来。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贸易休战期的中美战略攻防”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