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少年的信-中国讯息网

给青少年的信

作者:陈能端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1-06 14:07:59

致青年们:

《经济学人》在圣诞特刊中,刊载了一篇解剖你们如何改写新闻作业的长文。里头列举了世界各地的例子,而作者所得出的结论、观点,和我近期有份参与的青少年调查有不少重叠之处。

我和来自不同部门的同事策划的调查,面向17岁至20出头的高中和理工学院生,搜集了近500人的反馈。调查结果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则让人惊讶,但更多是令我们这些在新闻社工作的60、70、80,甚至是90后抓狂——究竟什么样的内容和什么样的呈献方式,才能拴住你们的心?

在《经济学人》的报道中,开篇就以各种数据说明,各地的青少年和传统新闻品牌已经日益脱节,因为你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平台获取信息。对比新闻报道,在网上流行的表情包(meme)或网红、名人针对事件发表的看法更吸引你们。

在本地,我们发现大部分的青少年主要通过手机的“新闻流”(newsfeed)接触新闻,而这些新闻流是他们“订阅”(subscribe)的平台或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根据用户平时的浏览习惯推送给他们的信息。

虽然你们更关心对自己有切身影响的信息或新闻,但若某个时事课题在社交平台上受到广泛关注,你们也不会忽视。

例如,去年8月份的亚马逊森林大火因为法国总统马克龙、好莱坞演员李奥纳度、足球明星帅罗等纷纷在Instagram(IG)上贴文,成为IG上无人不晓的事件。吊诡的是,虽然后来有报道指,这些名人所分享的森林大火照片大多是假的,并非去年所拍,但这并没有引起“公愤”。

把镜头拉回本地,和我们进行深度访谈的青少年,去年则更留意网红普丽蒂兄妹制作侮辱本地华人视频事件和香港示威。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你们最常使用Youtube(86%)和IG(83%)搜索你们感兴趣的事物,而你们最喜欢的内容呈献方式是视频(88%)、照片(65%)、图片/漫画(46%)等。若可以偏概全,就是文字少少,图像多多,搞笑易懂最棒。

另一方面,与传统新闻社、权威机构相比,你们更愿意相信来自朋友圈的建议和推荐。也因为有不少人追捧网红,你们的世界观在很大的程度上,被这些人物所左右。可是令人担忧的是,一般网红并不受新闻道德的约束,更缺少层层把关的机制,难以确保所传播的内容是公平且客观的。

总的来说,让我庆幸的是,你们并非对时事完全冷感。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我们的挑战是改变思维,学会把议题包装得更好。我们还要培养在短时间内驾驭新兴平台的能力,随时随地以你们所熟悉和心仪的方式跟你们互动。

叫人困惑的是,即便传统新闻社能成功转型,我们要如何在众多内容产出的平台和网红当中,成为你们信赖和选择的声音呢?是否单凭我们引以为豪的新闻公信力,就足以赢得你们对品牌的忠诚?我们该怎样在不失去原有特色的同时,让你们觉得我们并不是想对你说教,而是想成为你的知己、朋友?

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媒体人,我又怎么确保自己不渐渐失去踏入新闻行业的初衷,不慢慢退而求其次,只在乎眼球、点击、按赞和分享数量?

摸索出这些答案,是我和同行接下来的功课。你们呢?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给青少年的信”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