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将来临,估计不少人估计已经拿着大包小包搭上回程的航班往家里赶了。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去哪家过年”的年度大戏,也在许多异地“双独”夫妻之间真实上演着。
成家立业后,比起朋友间互问“年终奖发了没”后的心塞,更难的是不是夫妻间互问“今年去哪家过年”之后的沉默呢?
毕竟婆家和娘家,手心手背都是肉。
“你几号开始放假呀?咱们得抓紧定回家的机票了。”
“呃,我……”
“咱到家是先去吃海鲜,还是先去吃烧烤?”
“呃,我……我今年不跟你回东北过年了。”
话音刚落,我和老公就都默契地安静下来,楼上小朋友推板凳的声音异常突兀,直到家里的小狗汪汪的两声,老公才挤出一句:“为什么呀?不想回东北了哇?”
而我并不知道如何解释,于是略带着抱歉地敷衍:“工作原因,今年得提前两天收假上班,要不你回去你多待几天,好好陪陪老人。”
说完,空气又再一次安静下来,我们好像都有什么想说,但最后却都又没说。
眼泪中的年夜饭 丰盛却时觉寡淡
我和先生都是90后,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我是一个地道的四川姑娘,而他是一个极其恋家的东北男孩。
我们相识于大学校园,相恋7年,在跨越了4000公里的距离,克服了不少南北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后,携手步入了婚姻。但这两年来,“究竟回谁家过年”却成了让我们都很头疼的问题。
遥远的距离,有限的假期,可能对于很多双独家庭的小夫妻而言,都曾面对同样“两难”的选择。
由于我不愿离开四川,所以大学毕业后先生放弃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我一起留在成都。对于他而言,每年能抽空回家也就只有春节假期。所以,从四年前我们准备结婚到现在,每年我都选择了和他一起回北方过年。
先生本就恋家,加上九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天天都盼着他回家看看,所以要让他能有哪年留在四川过年,几乎是不太可能的。虽然父母和我对于这件事都是理解的,但我这几年始终还是暗地里期盼着,能像从前那样,陪着爸妈吃一顿记忆中的年夜饭。
记得2015年的春节,我第一次离家在东北过年,所有的家人和亲戚对我都十分热情,也极为照顾:怕我饮食不习惯,早早地就囤了各种各样的辣椒、火锅底料;怕我住得不习惯,荞麦枕、羽绒枕统统都备上;几十年来没做过川菜的长辈,照着百度食谱给年夜饭的桌上添了好几个红彤彤的菜……
可是即便这样,在十来天的时间里,我仍然时时刻刻惦记着远在四川的父母家人,想着家里热热闹闹的团年氛围,会不会因为我不在而显得稍有不完满?看着各个小家庭团团圆圆,父母会不会觉得孤独或落寞?第一次上婆家的紧张和拘谨让这些情绪被藏在自己的心里。
直到除夕夜里,看着满天流星般的焰火,我却不自已地泪流满面,低下头眼泪吧嗒吧嗒滴在热气腾腾的饺子上。身旁同样是远嫁内蒙的姐姐问我:“是不是想家了?我懂,我也是好几年没在东北过年了。”而我,只能揉揉鼻子,不好意思地回一句:“没有没有,就是腊八蒜呛了鼻子。”
旅行过年 我们都期待的另一种团圆
说起回家过年这事儿,很多朋友也都给我许多建议,比如把双方父母都接到成都一起过年,或者带上家长找个地方玩一玩,两边都顾上。方法虽然很多,但是无奈家家都有具体的情况。
每每除夕夜里,和自己的父母视频我总会眼眶湿湿的,先生心里既内疚也难受。去年的春晚上,一出名为《今年回谁家过年》的小品让全家看得哈哈大笑,只有我和先生越看越沉重。
虽然这么多年来,我俩从没因为这些发生过任何争吵,但他内心的为难和无奈我都明白,我心里的委屈和期盼,他也都懂,五分钟小品还没完,他便拉着我去楼下放烟花。
透过火光四射的手摇花,我看到他的眼里满是心疼和诚恳,他说:“我知道你也想家,但是爷爷奶奶岁数太大,行动也不方便,我每年能做的也只有这几天的陪伴。以后我们有机会一定一家六口旅行过年!”
对于我们而言,“旅行过年”这个承诺里是我们彼此之间的迁就与理解,也是未来我们期待的另一种更加平衡的团圆。
今年回娘家过年 我竟开心得像个孩子
今年终于在自己家里过年了,先生就好奇地问我,过年准备干些什么。我想了想,认真地回答:“先带爸妈和奶奶去泡个温泉登登山,然后参加初中、高中同学会;再然后……”这一说起来,就像是打开了隐藏好久的话匣子,完全停不下来,一说就是小二十分钟。
看着手舞足蹈的我,先生也笑了。说句心里话,想着能陪一陪好几年来独自在家过年的父母,见一见好些日子没见的老友,再和兄弟姐妹们热闹嬉戏聊聊近况,心里确是有说不出的喜悦。也许,这些正是汇集成了每个人对故乡和家牵挂的点滴。
现代社会中太多的因素让我们远行,为了爱人、工作、理想或是生活,我们都只能带着对家的记忆和惦念在地球的经纬线上,东行西走,北上南下……但是无论居于何方,无论春夏如何更迭,记忆中的温度始终温暖。
面对“回谁家”的难题,犯不着以男权思想与女权主义来上价值,因为在这场距离的羁绊中,权利和公平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沟通和换位思考。我很庆幸,在两难选择上我们始终保持着成全与理解的态度,我也相信在这样的前提下,家才会更和谐更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