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太空 殖民历史重演?-中国讯息网

开拓太空 殖民历史重演?

作者:刘家明 阅读量:8426320 发布时间:2019-12-30 13:24:59

我国外交部去年10月底宣布,正式申请加入已有92个会员国的联合国和平应用外太空委员会,只等联合国大会的正式批准。看来在未来开拓太空的事情,小国至少有一把声音了。

探险家哥伦布于1492年从西班牙往西横渡大西洋,到达了北美洲,拉开了欧洲强国海外殖民的序幕。当时两大海上霸主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过程中纠纷不断,最后经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调停,在1494年签订《托德西利亚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以瓜分“新世界”。

这基本上就是以西经46度37为界,西边的土地属于西班牙,东边的则属于葡萄牙,分界线称为“教皇子午线”。后来西班牙赞助麦哲伦往西绕了半个地球殖民菲律宾,而葡萄牙往东到了印度的果阿,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

大国国势起落盛衰,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是荷兰,接着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强国都只依照自己的利益定下游戏规则,没考虑和尊重当地民情,任意分割和殖民“落后世界”,构成了今日的世界秩序,也在很多地方种下矛盾和冲突的祸根。到了21世纪,强国若还要诉诸武力来殖民,在地球上已不是那么容易和直接的事,太空就很自然成为“新世界”。

美其名是开拓太空资源,其实和过去殖民“落后世界”的历史和过程没有什么分别。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在世界殖民时,由国家(即国王)批准和资助,登陆和成功殖民后可以名正言顺地挂起国旗。到了后期,荷兰和英国崛起殖民时,却是以集资公司的方式成立东印度公司,以商业利益为前提,侵略、占领和瓜分殖民地。

地球上空至少有1万8000颗飞行体

太空究竟有什么资源?首先就是空间,通信卫星的停泊位。目前,全世界的通信卫星都必须在赤道正上方约3万7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行。

卫星之间要保持特定距离,才不会互相干扰,最佳的位置在服务涵盖区的中心部分。许多强国富国早已预定了很多“泊星位”,后来者往往向隅,所以成立了国际组织ITU(国际电信联盟)来规划和协调。

其次是选用的通信频率,这也必须互相迁就协调,才可以无干扰地操作。协调过程除了技术,有时还要通过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关卡。因为新加坡是后来者,我国的通信卫星ST-2也是经历了很多程序和协调后,才成功升天提供服务。

除了同步通信卫星,太空还有不计其数的其他导航卫星系统、移动网络卫星服务系统等,每个系统都需要很多卫星构筑。如美国的铱卫系统(Iridium)就有66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GPS)有24颗,北斗有35颗;而最近推出的OneWeb通信系统,居然估计要用到650颗卫星。

此外,还有许多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侦察卫星、学术研究卫星、间谍卫星、影像卫星,以及无数不必向国际组织通报的军用卫星等等,再加上每隔几年就失效的废弃卫星,根据美国宇航局的粗略估计,目前地球上空至少有1万8000颗飞行体。此外,还有每次废弃卫星碰撞后产生的几千块碎片,太空垃圾已开始对航天安全构成问题。

别说探索月球或其他星球,目前太空的最基本和平用途(如通信),都已被大国搞出了太空垃圾问题,所以也是时候开始监管太空开拓了,不能重蹈殖民历史的覆辙,把太空搞成烂摊子,由没资源的后来者——小国买单。

事实上,开拓太空还是强国的天下,因为科技和资源仍然操纵在它们手上,只要它们实施科技封锁,小国不可能分到一杯羹。组织一个强大的国际压力集团,或许还能在国际道义上争取到制高点,日后为小国主持公道。

从西方的殖民历史来看,开拓太空其实就像跟东印度公司借镜,组织一个外太空公司,重演殖民历史。不过,各相关国家想签协议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谈了八年还谈不出眉目,尝试控制全球暖化的《巴黎协定》也是风风雨雨,所以看来太空和平开拓发展的协议,也很难达到实际有效的结果。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开拓太空 殖民历史重演?”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