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的“菜篮子”-中国讯息网

新加坡人的“菜篮子”

作者:陈可扬 阅读量:12927579 发布时间:2019-12-29 15:15:40

最近吹东北季候风,加上农历新年比往年早,导致本区域捕捞的海产价格居高不下。国人虽然多年来已习惯这样的价格走向,但在经济不明朗的当下,“涨价”一词难免触动神经。

新加坡食品局答复询问时虽然强调海鲜供应稳定,但国人多偏好本区域渔获的海鲜品种,冰冻海鲜进口量再大,坊间也还是会以湿巴刹行情为标准。

环境及水源部长马善高今年3月在国会辩论开支预算时提出“30·30愿景”,希望到了2030年,本地30%的营养需求能够来自本地农业。食品局和新科研日前也联合发出文告,希望通过“可持续的城市食物生产”研究项目,促进本地热带农业和城市农业的研究。

新加坡人的“菜篮子”确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当局的出发点,是希望本地农业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进口商再开发不同的采购渠道,确保本地食物供应充足,价格也能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20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网络论坛上认识了一位来自山东的生物学博士。

记得有一回他过生日,家里给他寄来一箱苹果,他兴高采烈地在网上发贴文,邀请大家去他宿舍分享。从此我就知道,烟台的苹果确实挺好吃的,从此也留下印象,就是食物和产地的关系非常密切。

上巴刹买菜时,相熟的小贩经常会向我推荐他的摊位上当天最值得买的菜:“今天的洋葱很好,澳洲塔斯马尼亚的,你买了一定不会后悔,虽然稍微贵一点,但是要好吃很多……马铃薯你拿这个,种在火山土里面,比较香。”

要是当天的菜不理想,他也会如实相告,甚至有时候会把我已经放进菜筐的菜挑出来,再告诉我:“如果不打算今天吃,那你今天还是不要买这个菜,下雨天不耐放。”

久而久之,我累积了一些关于食材的知识。除了知道哪些地方出产的蔬果比较好吃,也得知新加坡邻里不起眼的巴刹居然“藏龙卧虎”,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蔬果。

本地日本超市近来越开越多,许多挂在农产品前面的日本地名也开始出现在国人嘴边,比如和歌山及山梨的桃子、青森的苹果、北海道的扇贝;国人吃榴梿也越来越讲究,东甲金凤、劳勿猫山王……还有如果弄得到手的话,槟城的黑刺。

但这不免让我感叹,国人吃遍天下,但是本地农业好像还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产品。所幸这个看法两周前终于有所改变。

《星期日时报》两周前找来该报几位资深食评家,盲品本地市面上的九种鸡蛋。其中六种鸡蛋来自日本,三种则是本地农场的产品。

夺魁的是舶来品,一个鸡蛋要价1元6角3分。但以一分之差排在第二位的,竟是本地农场为一家连锁日本百货商店生产的鸡蛋,每个要价4角9分;虽然比日常食用的鸡蛋贵了不少,但不到进口货价格的三分之一。

本地农业该走低价量产,还是高价优质的路线,我觉得值得商榷。

在我看来,新加坡地少人多,适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本来就不多,成本也不在话下。从经济效益来考虑,我们应该开发高水平、高增值的农产品,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本地年轻人投身农业,也让人愿意继续投资。

如果本地农产品稍微贵一点,但是质量很高,你会掏腰包吗?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新加坡人的“菜篮子””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