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过去的2019年,在气候变化方面是喜忧参半的一年。以瑞典女孩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作为标志性人物的社会运动蔚然成风;第25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5)则因各国无法取得共识,惨淡收场。
美国《时代》周刊将通贝里评为年度人物,美国总统特朗普随即发推文,说这个16岁女孩必须解决她的愤怒管理问题,劝她“放轻松”。这已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对这个女孩展现敌意,而美国也正是在他任内,正式启动退出世界多国在2015年好不容易才达成的《巴黎协定》。
从《时代》宣布年度人物的面簿贴文下面数以万计的留言不难看出,这是个分裂的世界。
当一个阵营为地球之殇奔走相告,另一个阵营岿然不动;对于前者,海洋中的微塑料和很多国家正在经历的异常天气都是大自然的警钟,对于后者来说,一切只是危言耸听,或是在政商利益面前微不足道的噪音。
然而,当画面不再聚焦在两个极端,就会发现,最大的人群是介于通贝里和特朗普之间的我们。面对气候变化,我们没有那么愤怒,却也无法“放轻松”,对于气候变化的真相,更多人或许并没有真知灼见,但选择相信。应对气候变化,成败往往就在于中间的大多数。
近日,全国气候变化秘书处的一项调查显示,本地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日益提升,超过95%的受访者支持低碳经济,其中多达78%不介意承担更高的费用或忍受不便,这是个令人欣喜,甚至有些惊讶的结果。毕竟,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来看,自备环保袋购物或者自备饭盒打包的公众仍是少数。
看似与实际观察不符的调查结果,或许恰恰暴露出人们的意愿和实际行动之间的落差。事实上,调查结果也的确显示,虽然大家的环保意愿大有提升,但仅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知道能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进一步的问题是,普通公众愿意承担的额外费用或不便,到底是多少,又在生活的哪些方面呢?调查结果并没有这方面的细节。
正如受访学者指出,调查结果说明国人已向政府发出明确信号,政府因此应专注于动员国人。
而这当中,最应该动员的是“中间派”。这些“中间力量”或许无法像通贝里那样,为了减少碳排放而不坐飞机,但当中也有不少人会希望飞机餐饮能减少食物浪费和一次性餐具;抑或是仍然需要超市里提供的塑料袋,但不介意加几角钱改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塑料袋。
以送餐服务为例,送餐业者Deliveroo今年10月宣布与绿色包装企业Bio Pak合作,为全岛多达4500个餐馆提供环保餐盒。对于有意采取更环保措施,却因为图方便还是想要叫送餐的人来说,这个宣布可能就让Deliveroo成为比其他送餐服务业者更好的选择。
如何动员更多人采取行动,是需要细致思考的问题,在恰当处为有心却较为被动的大多数个体提供更多选择,或许是政府和企业下一个着力点,让不介意承担一定金钱或时间成本的近八成公众有更加符合他们价值观的选择。
给中间派一个选择,世界或许真会变得更好。想起新加坡慈济位于三巴旺的大爱人文馆入口处的壁画,墙被分成黑白分明的左右两边,势均力敌的两组人在拔河。中间黑白分界处上方写道:“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坏事不能多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