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关切的中美贸易战终于露出一线“停火”曙光,但就像贸易战爆发两年里的各种跌宕起伏,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消息,在今年12月13日这一天,也是经历了从媒体爆料到中方沉默,再到总统特朗普斥责有关报道是“fake news”(假消息),直至中方罕见在当晚11时举行记者会“一锤定音”的扑朔迷离过程,让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着实看得眼花缭乱。
中美分阶段达成协议的原因
从中方角度讲,保持经济增长是实现全面脱贫、“两个一百年”目标以及社会稳定等短期、长期任务的最根本基础。尽管贸易战对经济的直接冲击尚未达到不可控程度,但其爆发在经济持续处于“三期叠加”的时间点,且对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信心的影响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在最大限度避免触及底线的基础上争取贸易战“停火”,而非做最坏准备与美国斗个“鱼死网破”,仍是中国最为理性的选择。
就美方而言,发动与中国的贸易战已近两年时间,美国认识到通过“极限施压”方式,迫使中国尽快全面就范并不现实。同时,随着大选的临近,特别是在弹劾案的扰动下,特朗普非常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选民,而以分阶段方式优先实现中国大规模采购美国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的目标,要比继续坚持达成全面协议,以期撬动中国开启深层次改革,给美国民众特别是重点州基本盘选民带来的利益更直接和更明显,对其竞选连任也更有帮助。
至于来自国会的反对和质疑声音,由于缺乏足够动机和有效手段,导致协议被推翻可能性较小。
因此,中美双方都有做出妥协的意愿,通过分步走方式推进谈判,不仅避免了无休止争吵,甚至谈判全面破裂可能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也使两国在尽快固化部分共识的同时,都能够向各自国内有所交代,是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
第一阶段协议内容和意义
目前,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文本尚未公开,但从官方表态和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首先,这份协议最重的分量是中国巨量增加进口美国商品,且有明确的时间表,而这能够满足美国在贸易战中最表面的一项诉求。
其次,中美双方都做出取消部分已加征关税的承诺,但美方取消的范围和比率更像是一种“善意”姿态。第三,中方在一些长期存在的“痼疾”问题上得到美方正面回应,但这种个别突破也更偏象征意义。第四,这份协议涉及到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一些相对敏感领域,但其深度和突破性并不一定能给外人带来很高期待。
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份能够为中方所接受,但相对更加符合美方当下“胃口”的协议,其中存在的敏感性,似乎也体现在中方发布会实况转播进入答问环节遭遇突然中断。
当然,这是中美现阶段各自实力和在贸易战中攻防地位的客观反映,即美方仍能够通过“极限施压”的方式,在相关领域迫使中方做出较大让步,但中国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体量和实力,也已经能够阻止美国轻易取得完全甚至压倒性胜利。同时,在协议之外,中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出口结构获得了更多缓冲时间,而在某种程度上讲,随着进口规模的提升,客观上也为中方在未来谈判中增加了筹码。
第一阶段协议执行前景中国讯息网发布
就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而言,对于美方,即使特朗普未能连任,下一任总统也没有必要冒着谈判破裂或无果而终的风险,废除或修改这一更有利于美方扩大出口,及在一些领域推动中国结构性改革的协议。对于中方,在接受这份协议时,就不可能以特朗普能否连任为主要考量,而是立足于中国能否履行所做承诺的基础之上。因此,第一阶段协议本身具有较高的可执行性。
但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明确的规定,那么第二阶段谈判的走势,也可能对第一阶段协议的执行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因为,中美双方第二阶段谈判所涉及的内容,必将更加敏感复杂,一旦出现长时间的僵持,不排除美方再次挥舞“关税大棒”的可能,从而给第一阶段协议的执行蒙上一层阴影。
另外,尽管中美之间的交手甚至对抗,已经远远超出经贸范畴,但从过去一年的经验看,贸易谈判的进展主要取决于谈判本身。换句话说,中美双方目前都能秉持“经贸归经贸、政治归政治”的精神对待贸易谈判。因此,只要不失控,中美在其他领域的争执,将不会影响到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执行。
总的来说,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只是双方重新定义两国经贸关系的第一步,而放在中美关系全局的“大盘子”中更显得分量有限。
美国对中国发展模式和发展目的的戒心,不会因为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达成而有丝毫减退,中方经此一役进一步认识到受制于人的被动后,也会更加重视利用现有模式的优势,加快自身实力的提升。只要美国不真正改变看待中国崛起的态度和方式,中美两国间的关系就很难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保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