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发生了多起本地大学生偷窥偷拍或非礼的案件,令社会哗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的声誉和招生。有成绩不错的女学生同时被几所大学录取,受到偷窥事件影响,竟然放弃进入世界排名较高的大学,选读另一所学府。
这里不说科技发达和色情网站的普及对于年轻肇事者的影响,身为一名教师,我更关注的是这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下小错时,铸成大错前,受到过怎样的处罚和指引。
我教过的学生形形色色,在成长蜕变的过程中,学生犯过的错误也五花八门,其中最让我痛心疾首的错误就是人品不端,没有诚信。多年前一名十几岁的学生偷东西,我边痛骂边抽噎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没想到今年在教训一名说谎学生的过程中,眼泪依旧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反思自己当了教师多年,遇到类似事件为什么仍然有这种不太专业的反应,归根究底,源于我对“教育”这份工作的认知。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学习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人,品德在先,学术在后。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中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扬待人处事之道在先,传授知识技能在后。因此,学生懒散或学习不认真,虽然令教师头痛,却远不及品行不良那么让人难过。
《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拉着贾宝玉一行人在大观园给各处景观题匾额对联,趁机测试宝玉的才情。一路上,宝玉不负老父的苦心,展露了诗情才艺,贾政也觉得儿子让他在众亲戚面前脸上有光。然而,父亲当下表现出来的反应和给儿子的评语,却完全相反,不是“无知的畜生!”“蠢物!”,就是“胡说、打嘴巴!”。
贾政这种管教孩子的方式,是许多早期的传统华人家庭的教养方式。家长总是怕称赞多了,孩子会骄傲。因此,非得在言语上挫挫孩子的锐气,让他们学习谦虚。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 Skinner)解释,如果要“增强”(reinforce)小孩的某些良好行为,就应该不断给他们相应的“刺激”(stimuli),比如表扬、奖赏等等。因此,称赞小孩的好行为,其实是激励他们继续表现良好,而不会使得他们骄傲以致出现反效果。
今天,许多华人家庭只生养一两个小孩,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赞赏都来不及了,哪里还舍得批评?有些小孩上幼儿园之前,几乎不怎么被大人骂过,因此在幼儿园听到教师批评,便撅起小嘴,跟教师赌气。有年纪较大的学生被教师大声骂了一下,竟然出现惊恐发作(panic attack)的症状。
小孩偶尔被长辈骂一骂,对他的社会情感和品格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趁着孩子还小,让他们学习接受批评,其实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性的行为。在教训小孩的过程中,师长应该加以解说,予以扶持,但实在没有必要老是战战兢兢,欲言又止的。我这里指的当然不是长期无理的打骂,而且也只针对我们这个社会文化环境来谈。
《圣经》中有一句箴言:“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和《三字经》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有异曲同工之处。师长在什么情况之下对孩子严加管教,反映了我们向孩子释放怎样的信息。师长对孩子的责罚,何者较为严厉:是当他们学业成绩不好时,还是当他们对长辈和女佣无礼或者说谎时?骂孩子的时候,师长是否说过类似“我不管你做什么,别让我逮到就好”的话?耳濡目染,孩子们就在师长对于品格要求的信息中成长,渐渐形成他们的价值观。
从教育工作的角度来看,我的字述一年是“育”。《说文解字》说:“育,养子使作善”。选择这个字,既涵盖了2019年我们在“使作善”这方面对孩子们仍旧有所亏欠,以致发生了多起丑闻,同时也包含了我对本地师长们在2020年进一步提升育人素养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