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内政部长泽霍费尔上个月中对《南德意志报》说,总体而言:我们的社会正在粗暴化,这是极大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眼下在中国很流行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多年前写的《钝感力》一书。作者强调在现代社会环境里,人们要有“迟钝”的能力,不仅用迟钝感来应付职场上的压力,也要在健康、恋爱、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不要太细腻敏感。
渡边淳一从健康、恋爱、婚姻、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阐述了钝感力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被评论认为是对人生的一种独特的解读,对现代人们有全新的指导和启示作用。此书似乎在德国没有译本,至少我没有找到,在日本和中国却甚是流行。
钝感不就是情感的粗糙化嘛,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了眼下极端丰富的程度,为什么精神上必须粗糙化了呢?人类文明难道不是从粗糙演进到细腻的吗?
记得上大学时,在古籍选读课上,教授朱维铮给全班50个人出50个考题,我选了一个有关乐器的题目。从古籍文本里找出乐器的记载,说明其为何种我们所认识的现代乐器。我自以为写得不错。口述完小文章的内容,朱老师问,结论呢?看我答不出,他说,那些记载到的乐器多数为打击乐,哦,是啊,我没得出这个结论,成绩当然只能得良。
“打击乐”因此令我印象深刻:远古时候多打击乐,丛林里生存环境严酷啊,需要有力量,不能多柔美,不然就是示弱。
曾几何时,我们日常听到的乐声里,打击乐却增加了,甚至听不到旋律,只有打击的节奏了。
女儿说起艺术课上画画时,同学们常听音乐,多是戴着耳机,偶尔也从喇叭放,大家一起听。有一次听到优美旋律的歌,就有同学说,太忧伤了,赶紧换吧,大家仍然听节奏强烈、旋律很弱的歌曲。
年轻人多数不仅不听古典音乐,连有旋律的好听歌曲也不爱听。可谓是从欣赏细腻优美的文明世界,回到原始的丛林打击乐了。看来现代社会需要钝感力,不要细腻情感带来的忧伤。
资本主义的弱肉强食,实行的也是丛林法则。当一个人没有家族作为庇护,没有集体作为后盾时,他除了把自己变得皮糙肉厚,也确实太容易在这个现代社会里受伤了。
不过相比而言,现在的德国人比中国的粗糙感更强。偶尔看电视剧,见到一个小场景:剧中女主启动车子刚要离开,跑过来她的朋友或者是亲戚,想要搭一段车,女主只说了一声Nein(不),不加任何解释就走了……看到这儿心里有点堵。想了想,如果是中国人,即使拒绝也会说,正好有急事,不顺路之类的话,总之婉转一些。这样被拒一方容易接受,拒绝的一方也因为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觉得心安。总之中国人情感会细腻一些。
想想在前现代社会,普通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生行走范围不过方圆几十里,结交不过周边几十人,大可悠闲度日,确实不必焦虑。现代人与之相反,人们不得不涌入城市,甚至大城市,整日东奔西走、喘息不停,焦虑就成了必然。
从这个角度来说,脱离了丛林的古代人能够情感细腻,必须皮糙肉厚的倒是进入了现代丛林的人们。敏感的人容易心灵受伤,而拥有钝感的人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立足。
多年前,德国曾经有过文化人讨论欧洲古典音乐为何越来越没有影响力。记得那时最重要的对比是,为什么社会主义的东德,把工人阶级变成了古典音乐的欣赏者,而自由资本主义的西德,年轻人日益疯狂于摇滚、重金属音乐。
这岂不是阶级斗争语境里的无产阶级,有了资产阶级的情调,而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却随着资本主义畅行无阻,获取了无产者的钝感?近年来“抑郁症”几乎成了流行词。日本社会里心理疾病之多,是由来已久了吧;眼下中国也越来越多有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人。自由资本主义环境中,人们生活状态之严酷,可见一斑。
开头引的德国内政部长的话,是在绿党政治家遭受极右组织的死亡威胁的情况下说出的。日益粗暴的社会氛围中,极端政治势力运用暴力手段的情况也相应更多,类似情况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从粗糙的情感演变到政治表达的暴力化,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资本主义的弱肉强食,实行的也是丛林法则。 当一个人没有家族作为庇护,没有集体作为后盾时, 他除了把自己变得皮糙肉厚, 也确实太容易在这个现代社会里受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