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我国政府首次援引反假信息法令,向新加坡前进党党员布莱德·鲍耶(Brad Bowyer,52岁)发出更正面簿贴文指示。鲍耶很快就按指示在贴文中附上更正声明。
《防止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令》(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Act,简称POFMA)办事处是按财政部长王瑞杰指示,向鲍耶发出更正指示。事因鲍耶在11月13日发表面簿贴文,对淡马锡控股和政府关联公司投资作出了不实指控。鲍耶转发了一则有关连锁餐厅Salt Bae受债务困扰的文章,并称淡马锡控股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数个海外投资失利,并把有关投资决定归咎于政府。
政府打假网站Factually对此作出澄清,政府的角色是确保两家公司(即淡马锡和GIC)拥有称职的董事会,但不会主导或左右两家公司及其投资组合公司的商业决策。换言之,它们的投资决定是自主的。鲍耶迅速按照指示,在13日的贴文中附上有Factually链接的更正声明,同时也将Factually的声明全文复制在个人面簿页面。
由于这是法令在今年10月正式生效后的第一起案件,因此也格外引人注目。一些向来对新加坡人权问题指手画脚的组织,势必也会对本案严加“审查”,看看是否能捉到政府滥用权力对付异议人士的把柄。不过,鲍耶乖乖遵照指示更正,也没根据法令提供的权利提出上诉,其行动本身证明他承认自己的“指控”是不实的。
这个POFMA第一案说明,政府当初制定这项法令是正确的做法,它提供有关部门对付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者的有效监管手段。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是网络和社交媒体泛滥时代的产物,这是新现象,必须有因时制宜的针对性法律来管制。
毫无疑问,淡马锡控股和GIC的投资是许多人都关切的事,这两家公司近年来已成了为政府财政开辟新岁入来源的主要“金蛋鹅”,其投资得失引发公议并不稀奇,也不是第一次。但一个普遍误解是政府直接操控着两家公司的运作,事实上它们采取的是商业营运模式。因此,评论者必须清楚其来龙去脉,否则,就会像鲍耶一样进入误区。
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鲍耶事件刚刚平息,马上又出现了第二案。这回涉事的是一个名为States Times Review(以下简称STR)的时政新闻网站。此案案情比较曲折一点。
先是有个自称“国大学生联合会”的面簿虚假账号,于11月22日被指以误导性方式引述内政部长尚穆根在国会中的发言,借此要求被认为是人民行动党“新面孔”的王心妍辞去她在心禾企业培训学院的一切行政职务。该面簿页面因为是虚假账号,隔天就被面簿主动删除。
这件事本可就此了结,然而,STR却在隔天贴文虚假“爆料”,指称有一名涉案人士被逮捕,另一人在接受警方调查。政府网站Factually同日立即发表声明,澄清没有任何人因为虚假面簿账号“国大学生联合会”的面簿贴文遭逮捕或提控。Factually也指出,政府并未要求面簿删除有关贴文或页面。面簿答复媒体询问时也指出,有关页面以虚假账号创立,违反了面簿社区的标准,因此被面簿删除。换言之,是面簿主动删除了这个虚假账号。
政府于是第二度援引反假信息法令,向STR主编陈智祥发出更正面簿贴文指示,但陈智祥随后贴文拒绝更正。散播了虚假信息,为什么拒绝更正呢?陈智祥所给的答案很令人吃惊,他说他已成为澳大利亚公民,因此不会遵守新加坡等外国政府的任何命令。
接着,陈智祥还在伤口上撒盐,将相关贴文转贴至推特页面等其他网络平台,并挑战防止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办事处也对它们发出更正指示。这个前新加坡人显然以为自己很聪明,躲过了法网,自鸣得意;然而,他却在无意间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以自己已经脱离新加坡国籍而拒绝更正虚假信息,其实等于在告诉人们,他是在刻意散播关于新加坡的假信息,以及恶意攻击我国政府。
陈智祥曾于2011年大选时,在革新党旗帜下到宏茂桥集选区参选,足见他是有政治议程的。除了STR,他也是“Temasek Review News”和“Singapore Herald”等网站的编辑。一个人同时操控多个针对新加坡的时事网站,难免叫人质疑,他到底为了什么?无论如何,本案让我们看到,网络方便沟通,但在别有居心的人手里,却可以变成混淆视听,甚至制造社会不安的利器。一个人就凭借开设数个网站,制造出人多势众的假象来迷惑网民,为害至大。
陈智祥现在躲在澳洲,借着外国的掩护向新加坡放冷箭,姑不论其动机何在,其行为本身就有欠光明磊落,实为人所不齿。相信这一来,人们今后在接触他所操控的几个网站时,也会格外小心。
随着陈智祥拒绝更正后,政府转而要求网络媒体平台面簿在相关贴文上做更正,同时也对陈智祥展开调查。面簿很快就按照政府指令,在含有不实内容的面簿贴文后附上更正声明。面簿除了附上政府打假网页Factually的链接,也配上一小段文字,内容为:“面簿必须依法知会您,新加坡政府指出此贴子含有虚假信息。”
连续两个案件,凸显了POFMA这一新法令的效用。但更大的挑战显然还在后头。因为,网络假信息的传播和网络操纵的手法越来越精明,像通过电脑技术移花接木式的所谓“深伪”(deepfake)换脸换声技术,如今也已开始登场。由于有影有声,更加容易使人真假难辨,轻易受骗。因此,网络打假的工作,可谓挑战重重,前路维艰。
有针对性的法令来对付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是,网络使用者也必须自觉提升本身的识别能力,包括对来自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各种信息,不要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或是随手转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网络假信息传播和操纵者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