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应该让孩子从中学习到责任感,还是廉价地把所有的不幸不公都推给社会,自己却置身事外,仿佛事不关己?
家长因为两年间累积拖欠156元学杂费,导致孩子无法领取小六离校考试成绩单,只能用成绩单复印本去申请中学,引起了热议。
事件最主要的受害者莫过于那名学生,他因为父母的失职而得蒙受莫名的委屈,拿不到成绩单正本,还必须用副本去申请中学,整个过程势必让他产生一定的自卑感。
事件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有社运人士在网上揭露,并且批评教育部因拖欠学杂费而扣押成绩单的做法,“是在贫困的伤口上撒盐”。另一个政治人物也把事件归咎“精英背景的校长”——这听起来已经像是把草根和精英对立起来的民粹语言了。
教育部的解释是,每个小学生每年所得到的资助是1万2000元,他们每个月得支付13元的杂费。这种“共同支付”的做法,是政府一贯的原则,目的是强调个人要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无论数额有多小。此外,对于低收入家庭,目前有各项援助,包括现金援助来应对他们的杂费、校服、课本、交通和学校用餐的开销。
扣押学生成绩单正本,是确保家长履行基本责任的阻吓手段,否则碰到拖欠学杂费的家长耍无赖,“共同支付”原则的精神,就会因为当局对他们无可奈何而变成空话。这种事情真正发生时,予人的观感的确很不好,但“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不能因此而漠视了规定背后的用意。
根据以上的事实,学生家长的家境并非主要的问题,他们的行为所反映的心态,才是症结所在。因为就算他们真的负担不起每个月13元的学杂费,援手并非遥不可及。假如是因为基于“人穷志不短”的理由,不愿意乞求,身为家长,他们也必须为了孩子而“忍辱负重”。这是假设校方有知会他们,如果拖欠学杂费,孩子将拿不到成绩单正本。
另一个为家长开脱的可能理由,是他们穷于应对日常生活的压力,心理上时刻处于窘迫、焦虑、惶恐等状态,无法做出常人应有的正确判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低收入群体之所以出现寅吃卯粮、孤注一掷赌博、抽烟酗酒等让自己处境进一步恶化的行为,都是因为他们一直面对生存威胁,难以做出理性抉择,更遑论长远规划(包括投资下一代)来改变命运了。
事件中的家长可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申请援助。这是唯一能让人同情他们的原因。然而“共同支付”的原则并非只是金钱,也包括时间和注意力。从常态说,如果家长知道拖欠学杂费的后果(导致孩子无法用成绩单正本申请中学而产生自卑感的心理伤害),却仍然不愿意放心思去花点时间申请金钱援助,对他们没有履行家长基本责任的指责,恐怕还是成立的。就如教育部针对事件回应时指出,我们是应该让孩子从中学习到责任感,还是廉价地把所有的不幸不公都推给社会,自己却置身事外,仿佛事不关己?
挑起社会关注的社运人士,其同情心或许不容置疑,但其行为的前提假设,容或有改进之处。与其先入为主地用“在贫困的伤口上撒盐”来定义事件,花点时间去了解事件全貌,特别是自己所假定的“加害者”的立场,然后具体地去帮助受影响的学生,比如自己花时间去帮事主父母申请援助,是否比广播自己的义愤更有意义呢?要知道,义愤和仇恨仅一线之隔,无端挑起大众的情绪,而且是基于不完全的真相,并非负责任的表现。至于“精英背景的校长”这类煽动性话语,就更等而下之了。
孩子的教育确实很重要,贫富差距扩大现象确实很有必要应对,特别是教育所发挥的社会流动性的作用,已经是社会的共识。明理的人应该都很清楚,新加坡无论是在价值观或者集体作为上,莫不在致力于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社会流动性,避免贫困陷阱或贫穷阶级的固化。因为它们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就是不利于所有人的长远利益。
况且,当下全世界最大的威胁,莫过于仇视精英的民粹主义情绪。它已经撕裂了很多社会。一旦这个魔鬼被放出来肆虐,所造成的巨大惨烈的破坏已经是有目共睹。因此,任何社会成员所应该做的事情,是在个人的层面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在日常的行为、言谈,尽可能去理解和包容反对自己的意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观点或立场,甚至为了让自己享有居高临下的良好感觉,而在不了解事情全貌的情况下,轻易挑动人们的原始情绪。
任何社会都难免不公不义的存在,但很多时候,个人的小小善行,还是能够稍微让周边的小环境变得好一点;推而广之,甚至能让世界变得好一点。那些试图冲决网罗,大开大合的救世方案,更多是事与愿违的横尸遍野的下场。日常小善行,不妨从承担起每个人应有的责任开始,孩子孝顺父母,父母教养孩子;唯有个人在日常生活里不断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做出哪怕是小小的牺牲,世界才有可能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