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既不是美国的大选年,也不是中期选举年,11月初还是有若干州长和州议会选举。今年的最大冷门,是肯塔基州的州长选举。该州是共和党的牢固地盘,2016年特朗普以30个百分点的巨大优势胜出希拉莉。
这次争取连任的共和党籍州长贝文(Matt Bevin)又是特朗普的铁杆。就在选举前夕,特朗普还亲自去该州为贝文站台拉票。结果民主党候选人贝希尔(Andy Beshear)却以0.4个百分点的微弱多数获胜,引起不小的政治地震,可以说超过了愈演愈烈的众议院弹劾特朗普总统听证会的影响。
这是因为特朗普虽然有以权谋私的确凿把柄,民主党几乎绝无可能在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票,成功弹劾一位在任总统。整个过程反而会被特朗普描绘为上层精英和“深国”势力的迫害,激发共和党草根“同仇敌忾”,帮助他明年的连任选举。这也是包括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内的不少民主党人,对弹劾特朗普并不热心的重要原因。
但是上次大选中特朗普大胜的“深红色”肯塔基州,又加这次他亲自出马帮衬,出乎意料地选出民主党籍州长,却是美国选民态度趋势的重要标志,对明年大选有相当的先行启示作用。
以我之见,这次地方选举结果的显著特点,是说明去年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在郊外选区取得的显著进展,并不是当时许多论客所断言,代表中期选举一般总是对执政党不利的常规,而是反映了美国郊外选区的“泛蓝”趋势,开始逐渐偏向民主党。
这次民主党在“深红”的肯塔基赢得州长选举,据普遍报道,主要便是在郊外选区获得长足进展。即便在共和党赢得州长选举的另一“深红”州密西西比,郊外选区的“蓝化”也非常明显。至于美国内战时代的蓄奴大州佛吉尼亚,这次从州长到州议会两院清一色“变蓝”,也是靠了郊外选区的选票。
众所周知,美国政治的传统布局,是少数民族和“低端人口”集聚的大城市是民主党的铁票票源,而广大乡村地区则是共和党的牢固“红色基地”。居间的郊外地区,自从1950年代以来成为中产阶层居住地的首选,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长期“偏红”,倾向支持共和党的低税收政策,而反对民主党“劫富济贫”的福利主义。近年来郊外选区的“泛蓝”趋势,对共和党来说是个极为不祥的信号。
郊外选区为什么会呈现“泛蓝”趋势呢?这或许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是我觉得一个显著的原因,是美国中产阶层教育程度的演变:在全球化和高科技革命的双重推动下,美国人口特别是中产阶层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率不断上升。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在25岁至34岁年龄组人口中,受过两年以上大学专科教育的比率,从2007年的40.4%,增加到2017的47.8%,本科和研究生学位比率也有类似增长。
还要加上蓝领低教育阶层的沉沦、日益被排挤出中产阶层的社会趋势,所以我们可以说,近年来美国郊外选区出现了明显“知识化”趋势,而“知识越多越左倾”,是欧美共同的社会现象。
特朗普为了迎合他的低教育白人草根,采纳反智主义和反精英主义,进一步刺激了知识阶层的左倾化。特别是知识阶层普遍认同的气候变化,特朗普开倒车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加速知识化的中产阶层靠向民主党。沃尔玛连锁店等3000多家美国大公司新近宣布继续遵守巴黎气候协定,也反映了美国精英阶层的这种态度。
除了价值观念,就是在经济利益上,知识化的中产阶层也开始认同民主党。这便是一边是大学教育成为维持中产阶层地位的先决条件,一边是大学教育费用不断高涨,成为越来越多中产阶层家庭难以应付的经济负担。《纽约时报》月前曾经有过专门评论。难怪当今几位偏左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如沃伦和桑德斯提出的免费大学教育政策,获得了很大的反响。
由于低教育白人仍然代表了相对最大的美国选民群体,郊外选区的“蓝化”是否足够帮助民主党明年夺回白宫,难以预卜。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对共和党极端不利的社会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