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达迪被斩首是反恐重大胜利?-中国讯息网

巴格达迪被斩首是反恐重大胜利?

作者:赵国军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11-12 09:13:01

击毙巴格达迪,对于中东地区打击伊国组织的国际合作而言,应该被视为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并不是在打击伊国组织最艰难时期的雪中送炭的佳话。

赵国军

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被美军围攻后自爆身亡的消息引爆了国际舆论。自2015年被报道“被炸身亡”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巴格达迪“被炸死、炸伤”甚至“被生擒”的报道,但每一次都在不久后即被“证伪”,巴格达迪照样“满血复活”,并且有时还会送上一份内有煽动性讲话的视频。

但此次有所不同,不仅特朗普远程观看了美军在现场行动的直播,一如当年奥巴马遥控奥萨马·本·拉登被击杀时的翻版,更有美军随后的现场临时性DNA检验。尽管需要最终的正式DNA验证结果的实锤证据,但巴格达迪这次很可能真的已经“彻底死亡”。 

巴格达迪是伊斯兰国组织的创建者和精神支柱。根据伊国组织官方网媒,巴格达迪出身于阿布巴里德部落,据称是先知穆罕穆德的后裔。他拥有巴格达伊斯兰大学的博士学位。由于他在萨马拉曾担任伊玛目和宣教人员,这个背景让他在宗教层面的地位比奥萨马和扎瓦希里还要高。

2003年巴格达迪曾被美军抓捕,后创立联合圣训军与美军对抗。2006年加入圣战军舒拉会议。在与卡伊达组织的竞争中,巴格达迪及其领导的伊拉克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乱局中趁势崛起。

真正让巴格达迪声名鹊起的是2014年他向全世界宣布自封为“哈里发”,并将组织更名为伊斯兰国。其宏大的战略目标一度让国际社会为之震动。与卡伊达组织将打击西方这个远敌作为战略目标,并制造了九一一事件不同,伊国组织则将打击中东近敌,并在中东地区建立政权,进而扩展为覆盖从中东到中国新疆地区的哈里发国家。随着伊国组织在中东地区兴风作浪,巴格达迪也成为奥萨马之后的国际头号恐怖分子。

对伊国组织影响何在

谁会接替巴格达迪?斩首行动能否击跨伊国组织?这是国际社会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对于斩首行动对消灭恐怖组织的意义,国际学术界一直在研究,但至今仍未有定论。许多研究表明,组织结构的分散化程度与领导人能否实现顺利更替,是影响斩首行动效果的关键因素。美国反恐专家奥德丽·克罗宁认为,一个恐怖主义组织对其领导人的依赖程度,决定了斩首行动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摧毁该组织。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助理教授珍娜·乔丹曾在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国际安全》上,发表《为何恐怖组织能在斩首行动中存活下来》的文章,她通过对1945年至2004年间针对92个恐怖组织的298起斩首行动案例的研究,发现恐怖组织的组织韧性,即遭遇挫败后重归活力的程度,是评估斩首行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恐怖组织体系结构的完善程度和来自民众的支持度。她的研究表明斩首行动对于消灭恐怖组织,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在国际反恐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色列在加沙地带针对哈马斯领导人的定点清除行动,被斩首行动的支持者认为具有很大的效果,但反对者同样认为,斩首行动导致许多巴勒斯坦无辜平民的伤亡,也使得恐怖主义组织能够招募到更多的成员,进而带来了更多的恐怖袭击。

斩首行动的效果是双重性的。历史记录表明,就打击恐怖主义组织而言,抓捕一个领导人比将他杀掉更加有效。因为,除掉一个组织的领导人不仅不会铲除该组织,反而会提升该组织的知名度,有利于其招募更多的殉道者。

如果按照上述标准来评估巴格达迪被斩首对伊国组织的影响,我们可以审慎地认为,斩首对于伊国组织的存亡来说,并不具有根本意义。犹如当年的奥萨马一样,巴格达迪在遭斩首时已经只是恐怖组织的一个有名无实的象征性人物。伊国组织对于巴格达迪的依赖程度已经大大降低。

伊斯兰国作为曾经的“准国家”恐怖组织,有一套完善的领导人更替制度。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巴格达迪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今年8月遭受空袭受伤后,他已经提名萨达姆政权时期一名军官卡拉达什(Abdullah Qardash)担任该组织的接班人,自己则完全退居二线。

在他的死讯传出后,伊国组织已正式任命这名前军官担任新头目。卡拉达什曾化名为阿法里(Hajji Abdullah al-Afari),是伊拉克人,此人是巴格达迪前副手阿弗里(Abu Alaa al-Afri)的密友,后者已于2016年在美军直升机攻击行动中被杀。

据称卡拉达什是伊国组织一系列冷酷无情的政策的具体制定者,故又被称为“教授”。卡拉达什于2003年曾与巴格达迪一起被美军关押于巴士拉监狱。分析认为,卡拉达什掌管该组织可能会暂时增加行将就木的伊斯兰国的活力,但恐怖袭击并不会增多,而可能是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行动。尽管该组织可获得的资金锐减,但在很多地方仍有能力做很多事。

对于伊国组织的未来,《太阳报》认为其残余力量将更加分散,横跨伊拉克与叙利亚两国,并有能力在中东混乱的权力真空地带发起袭击。

每一次恐怖组织重要头目被除掉,都会引起国际社会一阵欢呼,但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并没有因此降低多少。 

特朗普的政治盘算

巴格达迪的斩首行动是由特朗普亲自批准的。特朗普曾经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频道访问中,攻击在2011年指挥特种部队击毙奥萨马·本·拉登的退役海军上将威廉·麦克雷文,嘲笑他是“希拉莉的粉丝”,并批评美国没有尽快杀死奥萨马。其实特朗普在斩首巴格达迪的时机上也是有选择性的。

特朗普自入主白宫后并不想在反恐上有所作为,反而处处攻击奥巴马的反恐战略。但这并不表明特朗普就不想利用“反恐”成果来为自己的政绩背书。特朗普曾经在2018年11月的一次记者会上,吹嘘自己在2000年出版的一本书《我们所应有的美国》(The America We Deserve)里,预见到了九一一事件的发生,并且说过应当将奥萨马揪出来除掉,以显示自己的战略远见,但马上被美联社打脸,认为翻遍全书也没有发现特朗普在该书中曾指出奥萨马作为基地头目是美国的许多安全威胁之一,也没有说过奥萨马应当被杀死之类的话。  

特朗普的言行不仅暴露其在斩首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更是表明其为了向选民邀功,即使是自己十分“讨厌”的反恐议题,也可以随时拿来利用。他更大的考虑是希望借助斩首行动,扭转在国内政治博弈中的被动局面。

这段时间,特朗普既面临着国会众议院的弹劾调查,也在叙利亚问题上被两党重要人士指责为“放弃责任”。特朗普急需要反恐战果来扭转在叙利亚问题、库尔德问题上的甩手所带来的不利指责。好不容易有了这个大成果,特朗普自然会邀功一番。

为了使其更具轰动效应,他在推特上先是卖关子,称“有大事要发生”,吊足大家胃口。特朗普在推特中说,巴格达迪死了,世界从此将更加和平,在声明中更是标榜此次斩首行动的成功是伟大的胜利。但从美国国内舆论来看,特朗普显然过分夸大了斩首行动对于自己在国内政治中的加分效果。

后巴格达迪时代仍须加强国际反恐合作

显然,斩首行动的场景具有戏剧性、惊险性,特别是美国总统端坐作战室与一帮高官观看美军行动的现场直播,这很轻易就能赚足国际媒体的眼球,但这样的成功往往会掩饰美国所奉行的反恐战略的根本缺陷。

尽管美国也看到反恐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必须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社会根源,但总体而言,作为世界上的军事大国,美国仍主要迷信军事手段。对美国而言,这不仅是其优势,也是美国借反恐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重要手段。毋庸讳言,军事打击对于伊国组织这样的残暴的“准国家型”恐怖组织是必要的。

也正因此,2015年11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少有地通过第2249号决议,在反恐问题上授权“有能力的会员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打击伊国组织,从而为美军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展开军事行动开了绿灯。但国际反恐的治本之路,并不在于军事行动,根本而言,是要创立条件,消除极端主义思想传播的社会土壤。

巴格达迪与伊国织的崛起,事实上恰恰证明的是美国在九一一事件以来反恐战略的失败。美国关押恐怖嫌疑人的监狱的酷刑,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对平民的轰炸,都为伊国组织的壮大培植了丰沃的社会宗教土壤。巴格达迪正是在美军监狱里与萨达姆·侯赛因军队的前高级军官结成了一个网络联盟。

巴格达迪在关押期间成为圣战的煽动者,并使数以百计的囚犯转向他所宣传的哈里发信仰。特别是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以推翻巴沙尔·阿萨德政权为目的,而巴沙尔政权是打击恐怖主义的主要力量,从而美军间接地为伊国组织的崛起提供了“神助攻”。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打散共和国卫队,解散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迫使其中很多人激进化并加入极端组织。卡拉达什就是萨达姆前亲信之一。

反恐最终需要国际社会合作,标本兼治。巴格达迪最终被清除,放在打击伊国组织的较长时段来看,其实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俄罗斯、叙利亚政府军、库尔德人武装,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都为消灭伊国组织付出了努力。

正是因为国际反恐合作削弱了伊国组织,并使巴格达迪的藏身之地越来越狭小,才有可能被美军识破并合围。而且在这次具体的行动中,特朗普也承认美国得到了来自俄罗斯、叙利亚和土耳其的帮助。击毙巴格达迪,对于中东地区打击伊国组织的国际合作而言,应该被视为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并不是在打击伊国组织最艰难时期的雪中送炭的佳话。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巴格达迪被斩首是反恐重大胜利?”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