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是绝望的警钟-中国讯息网

抗议是绝望的警钟

作者:梁海彬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11-10 12:22:49

近期,印度尼西亚、玻利维亚、智利、厄瓜多尔、埃及、几内亚、海地、伊拉克、黎巴嫩、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都相继爆发街头抗议示威行动。很多都从和平游行,演变为暴力冲突。

在伊拉克全国各地爆发的抗议示威中,一个月内已有至少157人身亡,近5500人受伤。在智利,因公交系统票价上涨而引发的抗议示威,迄今已经造成数十人死伤,1900多人被逮捕。在埃及,大约2300人在示威活动中被拘押……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我敦促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切实聆听百姓真正的关切。”

新加坡也曾经有过抗议行动,那是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反殖民浪潮中的学生运动。

1954年3月17日,本地《星洲日报》报道了《殖民政府公布国民服务法令》,所有年龄介于18岁至20岁的青年都必须登记国民服务。5月11日,中正总分校的八名学生代表前往总督府请愿。当日,《新报》也刊登了华侨中学全体同学,联名向总督呈请学生免服役的公开信,因为适龄学生在二战时失学,若要服役,将再次失去求学的机会。

5月13日,学生聚集在总督府外静候回应,结果被警察武力驱散,伤了35名学生,逮捕了48名学生。中华总商会出面会见学生代表,同时前往警局和警方交涉。

事件立刻引起社会各方关注,纷纷捐钱及食品帮助学生。殖民政府则发表声明,指请愿的学生是示威游行,并否认警方殴打学生。

5月23日,3000余名学生聚集中正总校,24小时后才解散。学生代表团再次发表书面声明,说明集中和解散原因。六家本地报章因为报道事件而被控藐视法庭。

6月2日,学生集中在华侨中学,自己编排生活程序表、上课、开会。大多数家长并不把学生带回家,有些还送物资到学校去。6月10日,学生召开家长座谈会,参与人数约150人,散会前有101名家长签名支持请求缓役。

五天后学生进行48小时绝食抗议。6月17日下午,时任华中董事长的李光前先生,由七所华文中学校长及董事代表陪同,到华侨中学和学生代表会谈,并同意为学生申请缓役。21日,学生召开家长会议,声明商会与政府接洽以后,对缓役问题已经获得解决方法。学生于是在24日解散回家,结束了将近1个月的活动。

当年学生的集中抗议,因为有社会各方的支持,因此让学生受伤的概率减至最低。中华总商会主动担任沟通桥梁,和学生对话,聆听学生的想法,向政府传达民间的诉求。当然,在反殖民的浪潮下,1955年与1956年仍有警民冲突,但是1954年的学生运动,社会并没有把学生当作“暴民”,而是聆听、理解,并且和学生一起找出解决方法。

今年也有为气候变化及环境恶化而上街的游行。全球185个国家,大约760万人参与了气候罢课运动。各地青年响应瑞典青年气候活动家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的号召,要求政府承认气候变化的真实性和严峻性。

有人批评通贝里,质问为什么要罢课抗议,她说:“如果我连未来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要上学?”

示威,是因为当局无视民间的诉求;示威,更是因为百姓看不到希望。每个人都希望活在更好的环境,享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好的未来。所谓的“暴徒”,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公民。若不是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看不到未来,谁会愿意亲手破坏生长已久,对之有情感的家园呢?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声明,言论自由和平集会是一项根本权利,必须受到尊重。所有的抗议和游行,都承载着人民的愿景。由镇压而演变成的暴动,都出于对未来的绝望。能够让百姓对未来看见希望,或许是走向和平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抗议是绝望的警钟”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