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自由“英雄”白修德-中国讯息网

新闻自由“英雄”白修德

作者: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11-03 08:54:12

不错,新闻自由是令人尊敬的普世价值,但新闻自由的扭曲,带来的却是真相的泯灭,更多灾难甚至浩劫的降临。民主政体不可不察。

白修德是西奥多·怀特(Theodore H White,1915年-1986年)的中文名字,哈佛教授费正清的大弟子。中国抗战时期,他以美国战地记者身份,于1943年采访始于前一年的河南大饥荒,以此题材与情人贾安娜(Annalee Jacoby)合写《中国的惊雷》一书,1946年出版,成为美国畅销多年的“新闻名著”。

1978年,白修德出版回忆录《探索历史》,指当年采访河南饥荒,是绕过国民党新闻审查,给美国《时代》周刊发稿的。回忆录加插了前书所没有的一幕:蒋介石在重庆阴暗的办公室里接见了他,并要求他和另一美国记者交出提供饥荒消息的官员人名,威吓着“人头落地”。白修德坚称,那是“美国报界的力量”,让中国灾民得到拯救。

白氏的生花妙笔,也描绘了他在1944年10月,不顾“吊销各种证件”的威胁,飞往延安,采访毛泽东等中共领袖的壮举,以说明他是个如假包换、维护新闻自由的“孤胆英雄”。

此外,白修德1948年受反蒋美国将军史迪威遗孀之托,整理出版了《史迪威文件》。白的贬蒋挺毛论述,配合曾把蒋介石骂为“花生米”的史迪威咆哮,并在恩师费正清的“学术”包装之下,形成一套“史迪威—白修德模式”观点,颇具影响,尽管此模式当时已受美国新闻界反驳。

本文谈白修德,引起动机是笔者近日翻查中国抗战资料时发现,图书馆收罗了一批发自中国的电子文章,对这位美国记者推崇备至,说他有爱心、有胆识,不该被历史遗忘。中国的政策影片常被用作正式的历史档案,2012年冯小刚根据白氏著作执导的政策片《一九四二》,也捧上半天。

显然,这些向在籍大学生推介的电子文章,是在“表忠”,在“宣道”。但是从网上的大纲,便可看出文章几乎全是白修德的一言堂,毫无旁证,“学术性”极其单薄。

事实上,独立思考、讲真话的网文,也确如凤毛麟角。多方搜索,发现只有2017年12月7日开放杂志网的佚名文章《白修德:一位新闻记者的史学幻象》,才婉转地对此君天马行空的“新闻报道”提出质疑。

开放网文章考证,白修德父亲大卫是个来自俄国的犹太人,原来不姓怀特,而是姓“维拉迪夫斯基”。白修德奇异而贫困的成长经历,让他对共产主义运动充满渴望和倾慕,自称“温和的马克思主义者”。由于老师费正清看他不是“学术”的料子,便建议他进军新闻业。但《纽约客》著名作家项美丽(Emily Hahn),便曾直言白氏报道风格浪漫夸张,太着重表达他“想看到的”,而不是“实际看到的”。

比如,他在一次六周的考察中,曾目睹国民党正规军和游击队与日军短兵相接的壮烈场面,中共军队与日军的正面交锋则从未述及。

开放网文指出,白修德访问延安并无惊险。抗战时期,国府设立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统筹外国记者在华的采访。赴延安采访亦由这个部门有序安排,白修德去的是第二批。国民党中宣部国际宣传处,也正是1939年初,白修德通过香港到达重庆任职的机构。

白修德报道的客观性一度引起《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的不安,1944年8月任命钱伯斯为国际版总编辑,负责为白氏的中国战区报道严格把关。但白修德却根据未获发表的资料,编成《中国的惊雷》,在某读书会极力推动下,畅销美国书市。

应当指出,白修德深入河南灾区采访,估计灾民数目300万,是在1943年。美国记者之外,英国路透社和中国《大公报》等都在报道饥荒。国民政府也不靠白修德禀报灾情,早在1942年救灾已经预警筹备,中央三度拨款赈灾,河南省政府也留下救灾工作总报告。国民政府帮忙农民翻种新田的举措,亦出现在白修德《等待收成》一文中。

一些网议则对“新中国”肆意炒作1942年河南饥荒的做法大惑不解。河南旱灾毕竟发生在兵凶势危的抗战年代。灾民数目即便是300万,与1960年“大跃进”造成的持续三年、遍及各省、饿殍数以千万计的大饥荒也无法相比。当时因户籍政策锁定农村人口,不许逃荒,造成庞大的死亡数目。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马蒂亚·库马尔·森研判,中国60年代大饥荒旷日持久,是新闻封锁导致的。

不错,新闻自由是令人尊敬的普世价值,但新闻自由的扭曲,带来的却是真相的泯灭,更多灾难甚至浩劫的降临。民主政体不可不察。新闻、言论自由一旦被片面地曲解,便会酿成民主社会的肿瘤:吸毒、滥交、言行粗鄙等痞子文化决堤泛滥,成为风尚;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媒体,更当上伸张正义的“英雄”。正因如此,1975年,为了捍卫民主自由,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打了一场败仗。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新闻自由“英雄”白修德”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