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报社不时收到一些读者针对香港暴力示威的投稿和反馈,一些读者表达对香港局势的看法,一些则对于报纸报道示威者的观点感到愤怒,认为报纸不应该让这些人有机会传达反香港政府的信息、合理化暴力示威;有些读者反应很强烈,威胁杯葛报纸。
这种情况反映了近年兴起的信息茧(information cocoon)概念。茧是昆虫变态时的外壳,例如蚕虫会吐丝把自己裹起来,形成一颗颗的蚕茧,蚕虫在里头蛹化再蜕变成蛾。中国古人就学会抽丝剥茧,制成丝绸。
信息茧犹如蚕茧,只不过蚕虫变成人类,蚕丝变成信息。20世纪末互联网普及化后,我们都以为信息的流通将更自由,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阅读各种信息,自由的、保守的、激进的、极端的,人们不再受到国界和意识形态的阻隔。过去也许很难买到《纽约时报》《苹果日报》或收看福克斯新闻,但今天只要愿意付费,就可以订阅任何报纸,只要有VPN,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任何地方的电视广播,甚至已经出现以少数群体为目标的窄播(narrowcasting)。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接收和分享各种信息,看看朋友在看什么文章、视频、新闻等;若是自己喜欢的,可以很方便地点赞、留言或分享。
我们在开通推特或Instagram账号时,会被问及喜欢哪些信息或内容,推特会推荐一些媒体、名人、学者、球星、明星、政客等的账号给用户跟随。有的人会有意识地选择跟随一些与自己意识形态相同和相左的账号,例如自由派的会选择跟随保守派的,确保自己兼听则明。然而,多数人没有这种意识,大家跟随明星、朋友、名人的账号,阅读和分享自己所喜欢的信息;多数人不会分享自己不喜欢、没有共鸣的信息。这么一来,人们会逐渐被自己所喜欢的信息包围,就好像蚕虫开始吐丝结茧。
社交媒体的人工智能运算又加剧了这种信息茧化。人工智能运算能够监测和分析用户的浏览及阅读习惯,能够掌握每一个用户的习性,再按照他们的喜好,推送他们喜欢的信息给他们。这种人工智能功能强大,可能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社交媒体通过这种运算来掌握用户,随时给用户推送最合适的广告。一些人也许会发现,在网上搜索某个地方的酒店时,就会在社交媒体看到有关那个地方的各种旅游广告。社交媒体美其名为精准打广告。另一个例子是英国剑桥分析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影响美国选民的投票取向,帮助特朗普赢得选票。因为社交媒体按照用户喜好推送内容,久而久之,用户只听到同一类型的声音。这就好比把自己裹在信息构筑的茧里头。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我们很容易就把自己包裹在信息茧之中,甚至误以为自己所接触、所看到、所听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更严重的是,我们不愿聆听或阅读跟我们价值观及认同相左的信息,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一些读者不想在报纸看到香港暴力示威者的观点。然而,即使再不情愿,问题始终在那里,如果不愿正视,一味把自己围在片面的世界里,最后将变得极端激进。香港正反两方无法调和,西方政治走向极左极右,同越来越多人把自己裹在信息茧里脱不了关系;甚至宗教走向极端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把信徒和支持者裹挟在信息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