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今年4月大选后没能成功组织政府,被迫解散国会举行闪电大选。9月17日再次大选后,内坦亚胡稍微落后最大对手甘茨,处境不妙。甘茨所领导的蓝白党比他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多了两个议席,所以先有机会尝试组织政府。甘茨已拒绝与内坦亚胡组织大联盟政府。若内坦亚胡无法蝉联总理,正在面对的贪污滥权指控可能让他身败名裂;若蝉联总理,他可尝试通过国会修法让自己享有免控权,从而摆脱官司;但蝉联总理的可能性很低。
很显然,内坦亚胡选前煽动保守民族主义的招数不灵。他早前放话,若蝉联执政,将吞并约旦河西岸所有移殖区,并呼吁支持者别让反犹太和反锡安主义的阿拉伯政党有机会进入政府。此举是在讨好极右翼和保守的选民及小党,希望能催动支持票,同时为利库德集团与极右翼小党结盟组织政府铺平道路。
从选举结果看来,他的如意算盘打不响。犹太选民并没有因为他要吞并占领多年的土地,就把选票投给他;反之,他们对这个深陷贪腐滥权指控的领导人早已感到不耐烦。
2016年底以来,以色列司法部已对至少五起直接或间接涉及内坦亚胡的贪污腐败滥权案展开调查,包括接受商界人士馈赠、收受法国大亨政治献金、打压反对派传媒等。在德国潜艇交易腐败案中,被捕者或多或少与内坦亚胡亲近。2017年底,佩塔提克瓦市(Petah Tikva)就爆发大规模反腐败示威,抗议活动持续至今,示威者每个周末都在佩塔提克瓦市集会。今年4月大选后,特拉维夫又爆发抗议内坦亚胡打算修法脱罪的示威。以色列人对内坦亚胡的不满可见一斑。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等占领区实行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已事实上吞并这些土地,联合国安理会无法改变这一点,犹太选民也不会因为吞并约旦河西岸而支持内坦亚胡。以色列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及戈兰高地。虽然安理会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占领区,但它一直拒绝这么做,1982年时仅把西奈半岛还给埃及。
五次中东战争使得以色列成为中东的区域强权。虽然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关系依然紧张,但伊朗在1970年代末发生伊斯兰革命后,逊尼派阿拉伯国家用以色列为杠杆,同伊朗维持均势(balance of power),所以开始跟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默认它对占领区的控制。
阿拉伯国家和世界的这种默认、默许持续了几十年,直到美国政府在2017年底正式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在2018年将美驻以使馆迁到耶路撒冷。今年3月,美国政府还正式承认以色列拥有戈兰高地主权。
内坦亚胡动用强权政治(power politics)为自己助选,加上伊朗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因也门内战升级而白热化,原本应该是他的竞选优势,但选民显然对他的进一步右倾不买账。有报道说,不少地方的阿拉伯选民群起投票,投票率比4月时高出10到15个百分点。这种投票趋势明显希望能阻止内坦亚胡蝉联执政。
内坦亚胡以为靠煽动保守民族主义情绪就可以拉到选票,似乎小看选民了。没有反思自身长期执政引发各种贪污滥权指控的问题所在,以操作种族宗教情绪来转移对自身问题的焦点,不一定每次都行得通,这在许多国家已有先例。至少目前看来,选民似乎也倾向“让以色列重返常轨”(make Israel normal again)——中间派甘茨的竞选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