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智慧路灯”很冤枉,因为被人打上替警方监控示威和严重侵犯隐私的标签,在“拒绝监控”的借口下,在香港被人肆意喷漆破坏,甚至被人锯断拉倒。路灯里的零件供应商的雇员和家人,因为受到人身安全威胁,而停止向香港当局提供部件。看来原本要在全港装置400根智慧路灯的计划,暂时要被搁置了。
智慧路灯的概念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在基本提供照明的路灯上,装置各类感应器、摄影机、无线通讯系统和资讯显示屏等的部件,先通过终端处理器处理,再传送到中央云端伺服器做综合处理,以便能为用户提供各类即时的智慧服务。
与路灯装置结合的目的,是因为可以利用路灯的电源网络、遍及性和利用电灯柱来支撑各种部件,达到“一石数鸟”的经济效益。由于各界对科技和有关当局的信任不足,尤其是如何应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和对个人隐私问题的忧虑,智慧路灯在世界各国试行时,都遇到不同程度的抗拒。这无形中也阻碍了所谓“智慧国”憧憬的实现。
世事就是这样的矛盾,如果没有准确和完备的资料,就不能为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不完备的方案就达不到智慧的要求,人们就会对智慧国失去信心了。
提供智慧服务有两大层次:较低的层次是很被动地,把处理好的有用资料全部开放,让用户自己选择来应用;高层次的是根据用户所需,主动和互动地为用户提供个人化的高效益服务。
要达到真正高层次的智慧国,就非收集较个人化的数据不可。所以说资料的收集和智慧国的建立,无形中成了一种逻辑的因果关系。因此在收集数据和资料之前,必须先要建立国民对政府的信任,相关部门要确保资料不会被滥用,也要有能力保护资料不会外泄。
可能的话,还要立法和设立中立的监管机制,以保护国民的隐私。这种种的忧虑和措施除了会拖慢工作的进行,还会增加实行的费用,甚至会降低智慧国的“智慧度”。
不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只是建立智慧国的一个有利条件,建立智慧国所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巨大的。智慧国必须要照顾到不同年龄层的居民,从衣食住行到工作、消闲娱乐、心理医药等等方面,都要令居民有“智慧化”的感觉,建立智慧国任重道远,甚至有点儿像乌托邦。
对经常接触新科技的年轻一代来说,要他们接受智慧科技和智慧国等概念根本不是大问题,最可能有抵制情绪的是年龄、语言、健康和科技的弱势群。对这一群国民来说,智慧生活可能只是简单的安全和方便行动,以及不需要恐惧科技的生活,而这可不是单靠人工智慧科技和大数据就可以达到的。
要怎样令老人能够自由地生活,让外出的亲人放心?记得前些时候有些社区义工为老人更换了“感应式电炉”,以减少火患以及媒气泄漏的危险,这其实在智慧国的大概念下已进了一大步。如果有智慧充电插座来防止不符合规格的电器充电的话,因充电引发的火患也会被防止。这可不只是一味在屋子装满各种各类的感应器和监控器那么简单。
在引入了一大推高科技的玩意后,还要考虑维修和可持续性,要帮助用户解除对新科技的抗拒感和恐惧感。以英文和英文思维为主导的各种应用程序,是否要设计简单的“符号语言”,让不熟悉英文的国人可以容易地融入数码化的世界?
几天前《联合早报》报道,今年的智慧国奖学金申请者比去年多近两倍,这表示公众对数码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机会和意识不断提高。不过只提供编码计算和网络安全方面的学额,只能应付数据处理所需,对智慧国的建设是不足够的。
世界各国试验结果显示,除了大数据和人工智慧等的资讯科技外,智慧国还需要各领域的工程科技,更重要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类机械互动科技等等的专才无隙合作,才能建立一个以人为本,服务人类的智慧国。
智慧国成功的要素,或许就是在应用第四代工业革命的宠儿大数据和人工智慧的当儿,“多一点智慧,少一点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