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校媒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大学生“打卡”自我监督。“你已坚持学习英语X天”“恭喜你完成今日运动量”……近年,一些大学生时常在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打卡”记录。(中国青年报 2019年9月2日)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打卡”悄然走入我们的生活。“打卡”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律和优秀,有的人打卡是记录成长的过程,有的人打卡是想化夸赞为力量,有的人打卡是想和伙伴互相督促结伴前行。但需注意的是,莫让“打卡”流于形式,不要为了打卡而打卡,让朋友圈成为“作秀场”,让点赞关注成为“兴奋点”,让辛苦努力成为“代名词”,这样我们的人生只会越来越“卡”。
认清自我是开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连工业大学教授谷力群认为,人能否持续坚持“打卡”除了行为约束也与性格有关,性格中惰性较强或者灵活性较高的人,是不太愿意约束自己的。俗话说:“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在打卡之前,第一位就是要能够实事求是地认清自己,静下心来仔细衡量自身能力与目标的高度是否匹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准自己契合的方向,正视自己的承受能力,计划能力范围的事情,并尽最大努力做好。锻炼出了能力,再去定位更高的目标,我们才能常保激情,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
表面功夫不可取。“打卡”的出现,将原本“日久生效”的习惯具体化、目标化,从而正向激励我们继续努力,形成良性循环。实际上,如果读书只重视页数,少了思考;健身只是观望,少了行动;背单词只求认识,少了强化,那么这样“打卡”只是记录学习的时间和数量,无法把握学习质量。同时,如果只是为了持续性提高自己存在感和关注度而盲目“打卡”,都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仅违背了“打卡”的初衷,而且还会让自己的真正实力在“自欺欺人”里逐渐消耗殆尽。努力从来不是一场表演,如果不明白为什么努力,那我们最终都会沦落成“表演性”学习。
养成习惯在坚持。根据中青校媒面向全国近百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打卡坚持时间处于半个月以内,超过三分之一的能坚持到半个月到3个月,能够坚持到3个月以上的占少数。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打卡”作为培养习惯的必要途径,但我们如果先把坚持这件事培养成习惯,岂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坚持。在“打卡”过程中可以尝试用数据记录自己所做出的努力,当成自己积累的成就,每当完成一个小目标学会让好友帮忙例行奖惩,时不时玩点新花样增加自己的热情与动力,这样才能在遇到阻力时施以“良方”,想要“打卡”的习惯自然水到渠成。
“打卡”,说到底是帮助我们养成良好习惯的一种碎片化提升方法,相比关注“打卡”的量,我们更要落脚“打卡”的质,莫让“打卡”流于形式,这样才能在不迷茫、不敷衍、不随意中真实的充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