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街道边店铺招牌整体被换成了黑底白字的 “墓地风格”,受到网友吐槽“充满清明氛围”。随后官方回应,经现场核实了解,是因区工人文化宫在外立面整治过程中,对店招店牌设计的颜色搭配考虑不够周全。静安区诚恳接受网友意见,并责成区工人文化宫及时整改。
“墓地风格”招牌显然欠妥,但其它样式的统一招牌,近些年也屡遭吐槽。各地网友纷纷吐槽,一些城市的街道变丑了,变冷清了,失去了逛街的欲望。原本各具特色的店铺招牌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大小、颜色、风格、字体都一模一样的统一招牌。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式统一招牌毁掉了中国的街道”。
难道统一招牌真的如此不堪?恐怕未必。现实中,还是有一些地方的统一招牌制作精良、富有特色,在统一中饱含个性,深受商家与市民的喜爱。但不得不说,设计粗糙、制作简陋、毫无美感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统一招牌充斥着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统一招牌之间的差距,也反映出部分城市对美存在着误解。
为什么要改店铺招牌?就上海市静安区此事来看,是因为进行街道立面整治。那么何为立面整治?通俗而言,就是政府出资对街道的面貌进行美化。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广告牌等造型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什么是美呢?没有具体标准。其实也给不出标准。美,本来就是很主观的感受。
什么是“美”不确定,但“脏乱差”肯定不行,所以整整齐齐成了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统一审美。但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本来是要突出城市特色,结果整治下来,没有特色反而成了最大的特色,统一之后没有美观反而成了“美观”。
招牌自古就是商铺形象的灵魂。招幌,通称“幌子”,是古代店铺用来招揽顾客的形象性行业标识。我国最早对幌子的记载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韩非子》:“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随着商业的发展,物质消费品类的增多,有些商品很难将实物展示出来,这促进了招幌造型和样式的丰富与发展,也塑造出商业品牌。北宋《清明上河图》还画过立体灯箱招牌,古代商人们的智慧,让日本、韩国竞相模仿,现在依然被保留使用。在同一历史时期,欧洲的招牌喜用金银铜铁,中国的招牌喜用木竹麻布,这是工业化进程和文化审美不同的结果。看到喜高尼的鸟形招牌,我们会联想到法国小镇;看到全聚德华丽的门面,满满的都是中国风。不同的文明与特色,全在一块小小的招牌里。
香港的街景无数次被好莱坞电影采用,正是因为那拥挤不堪、密密麻麻的招牌里,有一个鲜活生动的中国。招牌这么多这么杂,却让人看见不同个性的交融之美。这份精彩,这份热闹,才是城市让人心头一热的烟火气。这是内在城市性格驱动出来的,一刀切之后,城市再难有美的故事。
招牌管理看似小事,却考验政府治理水平。日本早在1949年就颁布《屋外广告物法》,并且将“美”具化了,详细地为招牌限制位置、尺寸、形状和色彩。京都在2007年开始修订招牌制定条例,花了7年调研,综合商家意见,2014年才正式发布。一旦发布便严格执行,麦当劳进驻京都的时候,也必须按照当地的规范,把原本鲜亮的红色调暗。哪怕是菜市场等再“脏乱差”的地方,都可以用设计和审美拯救。
招牌管理应当尊重个性,彰显城市文化。城市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招牌治理,既要容纳城市的自发成长,也要兼顾市民的意见需求。招牌要规范,但不应该强制统一,而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商业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因地制宜、因店制宜。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整齐划一,统一打扮,无疑陷入“假大空”,最终违背初衷,在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设计美学的充分发挥。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我们应该停下“统一”的脚步,还城市美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