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从大学到幼儿园,大到数百万元的学区房,小到几十元的教辅用品,为了给孩子创造条件,家长舍得花钱,商家们也瞅准了商机。一些家长无奈地说,开学“买买买”已成为“甜蜜的负担”。(9月2日《工人日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许多家庭出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及对新学期的期许,都会为孩子们添置或升级开学装备。线上的电商平台及线下的各大超市,也会相应开展“持学生证打折”“持录取通知书优惠”的促销活动。按理说,在家长与孩子们“买买买”及商家们“卖卖卖”的助推下,开学经济呈现升温态势属于意料之中。
然而,面对动辄几十元一支的进口签字笔,上百元一本的精致笔记本,以及准大学生们的手机、平板和电脑“老三样”,智能手表、蓝牙耳机和平衡车等“新标配”,“开学买买买”让并不富裕的家庭倍感压力。许多家长一边对过高价格的学习用品、电子设备的必要性表示质疑,一边又出于“委屈自己也不能委屈孩子”“只要孩子喜欢,贵点就贵点”的心理,即使在“买买买”的过程中有纠结,但到最后还是会在孩子面前大方地掏钱包。
与家长们越来越瘪的钱袋子相对应的,是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消费陋习。比如衣服鞋子必须是潮牌,手机电脑必须是新款,似乎只有带上这些足够酷炫装备才能开得了学。有的孩子喜欢与同学盲目攀比,甚至会因为装备的不足或不优,出现自卑、无力与挫败等心理。这些显然不利于他们形成理性的消费观与正确的价值观。
冷静思考后不难发现,促成开学经济持续升温的,归根结底还是家长们过度消费的心理。有的家长由于平时工作忙,对孩子总是心存愧疚,希望通过尽力给孩子买点好的来弥补陪伴的缺失。有的家长比较爱面子,习惯将孩子拥有的豪华装备视作满足个人虚荣心的途径......无论出于何种情况,过度消费最后带来的那些“好东西”,很可能并不是表达爱的最好方式,也无法得到孩子的感恩与珍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高档文具、新款电子设备带给孩子的愉悦是一时的,但正确的消费观与价值观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面对“开学经济热”也好,日常的“买买买”也好,家长们都要发挥好榜样与示范作用,以勤俭节约、量力而行为出发点,多些理性的“冷思考”,少些冲动的“高消费”。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消费需求,不能一味迁就,要耐心教育、正确疏导。
同时,学校也要与家长打好配合。尽管消费是个人行为,但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假期前后,对孩子们进行理性消费观、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让他们充分意识到,作为一个在校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是研究生,物质方面的充裕程度永远都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只有足够自律的消费行为、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踏踏实实的专注学业,才是足以安身立命并能够受用一生的“丰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