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之下必有暴力-中国讯息网

仇恨之下必有暴力

作者:于大勇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8-31 18:21:50

香港乱局中,有一个现象尤为突出,令人担忧。

围绕同一件事情,各方根据自己的立场,去搜集和宣传有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不惜传播假新闻。所以,有时候,从中国、香港本地、台湾和海外获得的信息,彼此大相径庭。

华语地区如此,西方社会这种现象也在增多。

前一阵,中国大连一起男子酒后暴打陌路女子的监控视频,被荷兰和法国的两个右翼推特用户“演绎”成“难民攻击欧洲女子”的事件;去年年底,一张传播甚广的“凯旋门前大火熊熊燃烧”的照片,也用虚假的方式报道了现实社会的冲突(“黄背心运动”)。

当传播假新闻、散布歧视和仇恨变得司空见惯,那么,社会离骚动和暴力也就不远了。

德国黑森州北部的卡塞尔(Kassel)地区行政长官吕布克(Walter Lubcke)6月初在家里遭一名极端右翼分子枪击身亡,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许多人希望他死,直到有人真的扣动了扳机”

这一恶性事件的直接起因可以追溯到2015年的欧洲“难民潮”。默克尔打开国门,接纳数以百万的难民,最后导致德国社会的分裂。

有人称赞她的人道之举,认为默是“自由世界的最后捍卫者”;有人则指责她的决定扰乱了现行的德国和欧盟法规,严重低估了一个社会对外来移民的承受能力,助长了极右思潮的泛滥;在极右势力眼里,默克尔更被视为德意志的“叛徒”

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卡塞尔地区行政长官的吕布克在自己的辖区内巡回讲演,宣传默克尔的“难民政策”。在一次集会中,他的演讲受到在场的极右分子的起哄、干扰和辱骂。

对此,吕布克说了以下这段话:“谁想在我们这个国家生活,就必须捍卫这个国家的价值观,谁不这么做,谁不认同这个价值观,可以随时离开这个国家。这是每个德国人的自由。”

在默克尔倡导的“欢迎文化”在德国社会产生意见分歧的大背景下,吕布克的这番话或许容易引起“歧义”。他自己事后也做出了补充,说他当时只针对那些在场骂“狗屎国家”的人说的。

但是,这段话事后却被极右势力通过社交媒体(Youtube和面簿)大肆传播,并有意不提此前有人对吕布克本人的辱骂。消息既出,吕布克在第二天便收到350个电子邮件,其中不乏死亡威胁内容。

经过调查,许多这类“仇恨邮件“除了来自部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外,主要来自极右人士,如所谓的“帝国公民”。俗话说,你无法唤醒装睡的人。对于极右人士而言,吕布克的话经过加工后,便能成为一颗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最佳“火种”。

极右博客“政治不正确”(Politically Incorrect)将吕布克的话改头换面后,概括成这么一句话发表出来:“谁觉得不合适,有权离开这个国家。”这无异于在告诉不明真相的德国人:难民可以来,我们本地人反而得走。

最让人感到不安的是,该博客还列出了吕布克的办公室地址和电话号码,博客下面的跟贴中多次出现吕布克的私人住址,呼吁“去那里看看”。更有跟贴发出“死亡威胁”(如“卡塞尔的那个小丑活不长了”等)。

一时间,“阴谋论”喧嚣尘上:吕布克被形容成帮助“全球化分子“实现“用极端穆斯林换走白种居民”的“秘密计划“的典型德国政治家。为此,蛊惑者不惜贴出吕布克访问本地犹太社区的图片,为在德国和欧洲死灰复燃的“排犹主义”提供攻击素材。

此后,这类诬陷和诬蔑的信息以及死亡威胁此起彼伏,终未能止,并有扩展。

今年2月,因反对默克尔难民政策而脱离基民盟(CDU)、政见上支持极右“德国选项党”(AfD)的女政治家施泰因巴赫(Erika Steinbach),也加入了“仇恨信息”的传播队伍。她在吕布克视频链接后评论道:“反对难民政策的人应首先离开基民盟,而非他们的国家。”

6月2日,吕布克在自家一楼的前台上近距离中弹身亡。

两周后,多有前科的极右分子恩斯特(Stepfan Ernst)落网,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否认有同伙存在。后来又试图推翻自己的证词,目前调查还在进行中。

极右暴力是否“失控”?

吕布克凶杀案的极右背景被披露后,德国舆论哗然,政界震动。

人们开始问:为何无人阻止他?为何这样一个有明显暴力倾向的极右分子能在网络上恣意威胁(“要么这个政府立刻退位,要么将会死人”)而未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调查?

人们还要问,发生吕布克被杀这样的恶性事件,究竟是因为德国情治部门束手无策,还是重视不够?

随着越来越多信息的曝光,人们发现,这类触犯法律的行为多年来在司法界并未引起重视,负责反极端言论的检察官们常会被同行耻笑,说这类案件“无结果,无效应”,最多就是罚款和缓刑处理,不值得跟踪。

还有,社交媒体的运营商对监管自己平台上这些言论并不感兴趣。在政府一再施压的情况下,它们虽然答应改善这方面的工作,但效果甚微。有关吕布克视频的不断传播就说明了这点。

在言论自由和私人隐私至高无上的西方社会中,如何对待网络上宣传仇恨和传播假新闻这个现象,必要时如何查找消息源的IP地址,则属于另一个难以界定和应对的难题。

更为棘手的是,面对社交网络上出现的言论,司法部门如何来界定什么属于“具体威胁”或“鼓动犯罪”?

譬如,在萨克森州的一次极右活动中,有人高举挂着总理默克尔和时任外长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的绞架,检察院认为,这也可以被解释为象征两人的“政治死亡”,因此放弃了进一步的刑事追究。

一涉及到司法调查,诸如“就地正法”“绞死他”“靠墙枪毙”这样的言论,转眼就会被辩论成“不具体”“太抽象”“没有作案时间和地点”。司法部门作出的这类结论据说数以百计。

仇恨能转变为暴力,相信这点不难。但在具体到某个事例中,要调查部门证明某个具体言论与某个具体犯罪行为之间的直接关联,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这是西方法制面临的一个瓶颈之处。

在网络和信息时代,天边角落发出的一个信息,都有可能在你生活的周围引起“爆炸式”反应,产生效应,更不必说信息被刻意歪曲和敌意使用了。大连男子暴力视频被西方极右势力用作仇视难民的事情,便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

而且,仇恨从播种到结果,这里不能否认有所谓“时间差”,即所谓“发酵期”的存在。不马上出现恶果,不等于这些言论不危险。吕布克从发表那次讲话到他被恩斯特打死,中间过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

对此,德国《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文章,题目就是:许多人希望他死,直到有人真的扣动了扳机。

“责任”问题

有人说,德国人彼此之间的相处以及社会机制的运作,都基于对“责任”问题的拷问。

事先考虑“责任”问题,导致机制的设立分工明确、泾渭分明;处理过程中考虑“责任”问题,导致各自为阵,高高挂起;事情发生后考虑“责任”问题,则导致相互推诿,找替罪羊。

几乎每次丑闻或恶性事件发生后,都会出现这一幕。吕布克被杀后,德国媒体和政府部门,又一次开始了漫长的责任“拷问”。

舆论界责怪政客们没有以身作则,常常将务实讨论变成相互攻讦;政府则指责社交平台不自律自检,让极端言论恣意泛滥;百姓对媒体也颇有微词,认为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

党派之间的相互指责也一点都不客气:基民盟前总书记陶伯(Peter Tauber)隔空直言自己的前党内同志施泰因巴赫:“你对他的死同样有责任!”

联邦议会第三大党“德国选项党”很自然便成为各方责难的对象。在政界被“群殴”惯了的它,早已掌握了随时调换“施害者”和“被害者”关系的本领。它明确表示,没有默克尔当年打开国门和至今都未得到充分控制的难民乱象,吕布克也不会死。

换而言之,默克尔也有责任。

按照这个逻辑,默克尔打开国门,是因为叙利亚内战造成大量难民涌入,那叙利亚阿萨德政府也应该对吕市长的死负责;而叙利亚的乱局又与“阿拉伯之春”有关,说到头,还要怪面簿老板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因为没有这个现代社交工具,“阿拉伯之春”或许压根儿就不会发生,更不必说蔓延了。

这种水准的讨论更多地是为了提高各方的言论可信度:政党“义正词严”地指责别人,是为了在下一次大选中获得好成绩;媒体则似乎永远有理,早已习惯心安理得地做“道德仲裁”。

可大家共同忽略的却是,这样水准的讨论严重阻碍了整个社会以及所有政党对“仇恨”现象的认真反思。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或担心,今后这类的恶性事件还会继续发生。

根据德国内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去年共发生2万4100起极右案例,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极右暴力案件高达1万2700起。鉴于这些案件中的武器高使用率,足以引起德国全社会的警觉。

另一组数据更该令人担忧。根据最新民意调查,只有64%的选民认为基民盟应拒绝与“选项党”共同执政。在德国东部地区,甚至有49%的受访者支持两党合作。

如果受访者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回答的,这意味着德国全国三分之一的选民乐见极右“选项党”参与执政,在东德地区甚至将近一半的人支持“黑”(基民盟传统颜色)“褐”(纳粹传统颜色)合流。

这个趋势能持续多久?是否还能逆转?目前还不得而知。

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实用主义”的观点作进一步的思考呢?

一般而言,杀人就是杀人,王子与民同罪。但翻开历史教科书,我们发现,有时候,杀人却被政治挂上了“可为”的标签。譬如,弑杀暴君往往被誉为“拯救国家民族的英雄壮举”。

甚至还有观点认为,暗杀行为是功还是罪,最终都要交由历史去评说。恐怖主义和极端分子是否正是在这样的“灌输”或“思考”下决定并实施杀人的?

这是我们大家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仇恨能转变为暴力,相信这点不难。但在具体到某个事例中,要调查部门证明某个具体言论与某个具体犯罪行为之间的直接关联,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这是西方法制面临的一个瓶颈之处。在网络和信息时代,天边角落发出的一个信息,都有可能在你生活的周围引起“爆炸式”反应,产生效应,更不必说信息被刻意歪曲和敌意使用了。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仇恨之下必有暴力”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