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杭州采荷中学新生军训现场,初一新生们比赛系鞋带。原本以为,对于10多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哪知道,竟然有三成学生不会。好多孩子怎么都无法把解下的鞋带正确地穿回鞋帮的小孔内,记者不忍心上去帮忙。后来,不少孩子竟主动提着鞋子找老师求助,真是让人大跌眼镜。(8月28日《钱江晚报》)
在普遍少子化的今天,孩子大都是爸爸妈妈等长辈们的“掌上明珠”,平时可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杭州这所中学的初一新生在军训现场开展系鞋带及叠衣服比赛,竟有三成学生不会系鞋带,叠衣服能力更差,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却在意料之中。笔者认为,三成初一新生不会系鞋带,凸显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劳动教育的短板,尽管作为教育“第一人”的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板子不能全部都打在家长身上。
在不少现代家庭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往往就围绕着一两个孩子转,肯定十分宠爱,从来不会让孩子做家务活,甚至送孩子上下学背书包都为之“代劳”。加上在孩子正常学业外,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还将孩子送进各种特长班、兴趣班和补习班,孩子们除了吃饭、睡觉,整天就是学习、练习和做作业,也根本没有时间来学习一些基本生活常识和劳动技能。如此现象,“造就”了许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他们不会系鞋带、叠衣服也就见怪不怪了。对此,孩子家长及其长辈们应当反思,别让孩子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短板,影响了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
然而,板子不能全都打在家长的身上。虽然目前教育等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依然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指标,不少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做着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学校和老师只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及学校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活常识、劳动技能、生存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为了应付素质教育检查,在课表上列有生活、社会实践等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大都被文化课“占据”,学生在学校接受应有的劳动技能等素质教育少得可怜。因此,“初一新生不会系鞋带”凸显的劳动教育短板问题,学校也有一定责任。
笔者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不该是跛脚的教育,劳动教育等素质教育的短板亟需补齐。一方面,家长等长辈可以宠爱孩子,但千万不能溺爱,该放手的还应大胆放手,让孩子适当做一些家务活,并教会他们系鞋带、叠衣服等一些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今后的健康成长和独立生活非常有利;另一方面,学校要真正重视素质教育,有必要将劳动教育等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计划,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劳动技能的学习和体验中,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才是符合国家对教育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而言之,文化知识很重要,劳动技能等素质教育也很重要,不能顾此失彼。期待通过家校及社会多方努力,也不能让孩子输在生活自理能力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