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保姆、房产、遗嘱”,这几个词语联系在一起时,你们会想到什么?最近,上海一老人的做法,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老人明明有个女儿,却把遗产和房产都赠给了保姆,老人在遗书里只给女儿留了一元钱。(8月28日《北京青年网》)
上海一老人在临终前,在医院立下了一份遗嘱:“我的遗产留给女儿吴某一元,其余财产包括房产一套、存款80万,全留给陈女士。”而这个陈女士,是女儿给老人请的保姆,到家里仅3个月。看到这则新闻,网友评论亮瞎了眼:有的说,这个父亲又是一个任性的“苏大强”,被小保姆哄骗得晕乎乎;有的说,这个小保姆很可能就是《都挺好》里的小保姆“宝贝蔡根花”,入门当保姆的时候想着的就是“骗钱”。
这些说法都挺极端。不是所有的父亲都叫“苏大强”,更不是所有的保姆都叫“蔡根花”。上海的这位老人之所以做出了“把所有遗产都赠给保姆”的举动是有原因的:老人的女儿自从结婚后,看望老人的次数越来越少,从一周一个电话,到一个月一个电话,到三个月一个电话;从半个月来看一次,到一个月来一次,到三个月来一次,后来半年也未必能再见一次了。老人有病住院的时候,都是家里的保姆在照顾。
从情理上来说,一般情况下,父母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会将所有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而不知道从何时起“把遗产留给保姆”已经不再是新闻了,每年都会看到不少类似新闻。难道“将所有遗产都留给保姆的父亲”都是“苏大强”?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里,确实有着“苏大强”。可是,这毕竟是很少的现象。
从报道来看,这位女儿并非没有赡养父亲,就连请保姆的钱都是女儿出的。只不过是,对于老人来说,“金钱赡养”远不如“亲情赡养”重要。越是在人生暮年,越是看重亲情,老人更在意的是“亲情距离”。当一位老人宁愿将遗产赠给“只接触了3个月的保姆”,却只给“女儿留了一元钱”的时候,老人心里更多的是怨恨,不是不想将遗产留给女儿,而是用“赌气的方式”表达愤慨和不满。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时代,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了。究竟如何让老人欢度夕阳?恐怕不是“多建几所养老院”就能解决的问题。老人独居的现象需要引起关注,这有忙碌时代的问题,这有亲情教育的问题,这还有“蜗居时代”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多些“亲情赡养”,并且为“亲情赡养”创造好的环境。
“留给女儿一元遗产”,不是所有父亲都叫“苏大强”,不是所有小保姆都叫“蔡根花”,留下的其实更多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