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原平市范亭中学在学生开学返校时,出台了一些新的学生行为规范,其中一条是“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违反此规定,手机将会被立即摔坏或抛入水桶。学生返校第一天,老师手持金属探测仪站校门两旁,身边放着销毁手机的水桶,打响了一场“真刀真枪”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战役。
范亭中学不是第一个禁止学生带手机、并当众销毁学生手机的学校,之所以这次依然能够引起热议,在于学校与班主任、学生、家长签订了一纸“四方协议”,也就是说,学校在形式上走了“民主”的程序,各方对协议内容了解并认同,管理者做到了“丑话说在前头”,被管理者(学生)再违反协议,就属于明知故犯了。
范亭中学2000名返校学生,只有两名同学带手机遭到了惩罚,这个极低的比例表明,协议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了个别学生之外,其他学生真的能够做到遵守协议,不再带手机进校园。尽管如此,被毁的两台手机,并不能证明学校的绝对正确。首先,手机是私有财产,哪怕有协议护身,学校毁坏学生手机仍然有欠妥当;其次,不排除带手机的学生是非主观故意,只是马大哈忘了把手机留在家里。此外,带手机会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那么当众毁手机的暴力色彩,是否也会带来另外一种身心伤害?
在“四方协议”的签署各方中,学生是明显弱势甚至是唯一弱势的一方,他们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权利,只是面对压力不敢提而已。校方应给学生提出反对意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陈述带手机进学校的理由与必要性,如果可能的话,要主动创造一个四方都参与的协商或辩论会,学生真正认识到了带手机的危害大于益处,或者学生在辩论后心服口服,那么他们会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管理,而不是迫于暴力毁手机的场面压力而“屈服”。
在校方与家长看来,与孩子们商量可不可以不带手机是多此一举,他们不相信学生有此觉悟与自制力。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协商与辩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尊重,不管结果怎样,感受到尊重的学生,哪怕在得到惩罚时,也不会激起对管理者的恐惧。在学校管理与学生教育工作中,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彼此尊重的对话,能够更有效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与人格,当对话与协商形成一种机制,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在不自觉中变强。
相较前些年,现在学生的权利意识更明显了,再加上新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鼓励学生发表观点、表达自我,学校良好的互动环境正在形成,但哪怕来自管理细节上的一点点简单粗暴,都有可能造成连锁反应,导致学生不敢说话,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砸手机带来的震慑效果只能是暂时的,“一言堂”让学生学会闭嘴带来的影响却是长远的。
在学校看来,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是一件坏事,但教育的功能之一,恰恰是将所谓的“坏事”变为好事,学校应该将此当成一次教育机会,如果能够以理解、大度同时又坚定的姿态来面对学生带手机,那么产生的教育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既把手机挡在校门之外又让学生自觉配合?很简单,第一是要去除所有暴力色彩,第二要给学生提出更好解决方法的权利,第三要让学生自行处理违规手机,第四要建立容错机制,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规则只有在信任与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以暴力维护规则是下策,学校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