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消息,8月24日,河南郑州大学迎来新生报到,开放食堂作为家长夜宿区。一位家长表示送孩子入学,想多陪他一天。16岁的小杨陪哥哥入学,希望感受下大学氛围,激励自己学习。
每年这个时段,国内各高校都在忙着迎新,而此时,“是否该送孩子上大学”总能被热炒。数年前有报道称,一位新生入学时,由20多位家人护送,此消息顿时“雷倒”众人。的确,近年来不少新生入学时身后跟了一大堆亲属:父母、伯父伯母、叔叔姑姑、舅舅舅妈,甚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步履蹒跚地前来。
近些年入学的新生,已从90后变为00后,且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于是有人称,家长浩浩荡荡“护送”新生入学是,是一种溺爱,不利于孩子成长。更有人觉得,如此兴师轰动送孩子上大学是“犯贱”。
孩子上大学是家里的一件大事。事实上,不仅中国家长送孩子上大学,连十分强调培养独立意识的欧美等国家也不例外。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就曾见过众多美国家长在孩子入学或和毕业时,驾车前来“助兴”的场面。期间,校园里到处是家长,停车场停满了私家车,开学典礼现场也坐满了家长和亲属。那阵势绝不亚于中国高校的入学场面,甚至略胜一筹。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家长送孩子上大学,并没招致过多非议,而中国家长送孩子上大学,却饱受争议。区别恐怕在于:送孩子上大学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究竟做了些什么。家长陪孩子到大学报到,可以顺便了解学校的各方面情况,这是对孩子学业的关心。如果陪护这种方式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为目的,那就无可厚非。
然而,如果家长陪孩子去报到,家长大包小包提着,替孩子报到,而孩子却站在一边东张西望,无所事事,报到等杂事都由老爹老妈满头大汗去代劳,那么,“陪护”无疑失去了意义。孩子的入学事宜一旦都由家长包办,孩子成了“看客”,此风可蔓延,就将加重孩子的依赖感,甚至会产生“连锁效应”。
可见,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送”与“不送”要视情况而定;“该不该送”也是一个“伪问题”,关键在于家长送孩子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家长陪孩子来学校只是想了解孩子所在大学的设施、师资、住宿、食堂等办学条件如何,甚至借机“忙里偷闲”与孩子尽享家庭欢乐,那就完全不是“犯贱”。可如果家长送孩子上大学只是来给这些新生当“保姆”的,那就该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