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消息,2017年暑期,月薪3万元支撑不起孩子暑假的新闻引发热议。而在2019年,这一费用上升到了8万元。一位母亲晒出的暑期账单,花式培训班、花式海外游学,再来点出行交通、餐饮费,总体费用达到7.4万元,其中游学就占了5万元。
游学,旧时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远游异地,从师求学,而如今,已演变为“旅游+学习”之意。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和至未来的焦虑,游学市场不断扩大和开放等原因,游学现已成为近年来家长为孩子假期准备的消费标配。每当暑期旅游旺季到来,游学总能成为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
游学是一种将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方式,一般为期1至4周。不少家长会为孩子选择国内或国际游学项目,以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让孩子在旅行的同时学习知识,这当然没什么问题。所谓“寓教于乐”正是如此。利用好,孩子们可以开阔视野,放松身心的同时,还能学到不少社会知识,对于沟通交流、动手实践等能力的培养很有益处,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
然而,游学却存在很大争议,原因主要是,游学不仅收费高昂,事后学生还反映学不到多少东西,与旅游没有多大区别。于是就有了“游学可以贵,但要贵得有道理”或“产品不怕贵,怕的是客户说不值”这种流行说法。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游学,对孩子来说,增长见闻、提高实际能力,毋庸置疑,但从现状看,以游览观光为主的行程,很难达到深入当地社会、了解日常生活的目的。
可见,问题还是出在了游学是“游”还是“学”的关系上。只有理清“游”与“学”的关系,才能使游学达到预期。目前,游学市场主要由校外培训机构或旅行社组织,如何满足“游与学”的双重需求,而不是借机单纯“游”而忽视了“学”,就需要组织者做好功课,以实现需求和供给的良好匹配,以实现双赢的目的。
从目前看,我国的游学项目,基本都由旅游机构或校外培训机构包办,打着“游学”名义,实则“游山玩水”的内容过多。这种倾向值得警觉,也必须纠偏,否则,市场不会越做越大。唯有增加“学”的分量,使“游”与“学”达到平衡,才能使游学提质增效。同时,还必须警惕游学低龄化趋势,因为年龄太小,不适合游学,即使“砸钱”也很难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