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南都“职见”栏目刊发了题为《“专升本”提高政策门槛引争议》的报道,其中提到,山东省出台政策规定,高职学生在校成绩排前40%才有资格报考专升本,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国内亦有不少省份均设有“专升本”报考资格门槛,个别甚至比山东门槛更高。
“专升本”政策门槛要不要提高,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支持者往往从高职高专的发展角度出发,认为这将提高高职学生对日常学习的要求。这种看法其实存在关注焦点的偏差,试图以专升本考试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有本末倒置和剑走偏锋之嫌。
在评价这一政策是否合理时,需要厘清专升本考试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专升本”是一个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它的本质就是一个考试。至于“专升本”能给日常教学带来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与这个考试并没有直接联系。
维护公平公正应该是“专升本”考试的底线,但现实是,这个底线被突破了。以山东省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为例,文科本科线为503分,专科线仅150分,分差达350分,很多优秀高职院校分数集中在高分段,一些办学水平和教育水平处在低位的学校则只能选择低分段。如果两种学校同样取前40%才有资格报名“专升本”,显然不能实现筛选的初衷。
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好的,但不应通过“专升本”的途径来设限。高职高专的发展应当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寻找自身的内在推动力,而不是寄希望于外界的拉力。换而言之,学校自身教学管理的问题,不是一场“专升本”的变革能解决的。
学生在结束高职学习后干什么,事关个人的选择权,“专升本”是职业教育输出的一种途径,教育部门应该做的是引导,而不是设置门槛。对于职业教育人才输出的任何一个通道,都不应该由教育部门人为设限。“专升本”想选拔什么人才,应该体现在考试大纲和试卷内容上,如果录取需要参考专业课水平,就应该把专业课纳入考试范围。
此外,通过专升本去影响日常的学习也显得过于片面。专升本只是毕业学生的一个方向,它是本科的起点,而不是专科的终点,用“专升本”去指挥引导专科(高职)教育,也并非科学的方法。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能力素养不一定体现在日常的成绩中,有很多技能是不能被完全量化的,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它源于课堂,却又不局限于课堂,以实践为本,注重技能,避免脱实向虚。
如果仅成绩排名前40%才有资格参加“专升本”考试,无疑将助长校内的应试风气,在报名资格的刺激下,也容易催生一批专攻平时卷面成绩而忽视技能本身的应试主义者。毕竟,众所周知,很多大学考试只要在考前突击就可以完成。
摆正位置来看,“专升本”更应该看作从职业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转变途径,它考查的不是对学生过去成绩的总结,而是一个专科毕业生能否满足攻读本科的水平要求。就像高考和考研一样,通过这场考试不意味着毕业,而代表你通过了选拔,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高职若要通过竞争提高整体学生质量,可以控制毕业率。毕业率不高,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在被誉为“高职清华北大”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早已有这样的尝试了。毕竟,规定一小部分人不能毕业,比限制一大部分人不能获得“专升本”资格的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