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8月18日消息,近日,江西省南昌市第二金融法庭审理了一起母亲保管信用卡不善被儿子透支使用的信用卡纠纷案件,法院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依法判令“子债”仍需“母还”。
该案较为常见,是儿子私下透支母亲信用卡。王某办理一张信用卡后,将密码记在本子里连同信用卡放在抽屉中。无意中儿子得知该信用卡,遂背着母亲使用信用卡并产生透支本金5万元及相应的利息。王某以其未实际使用信用卡款项为由,要求法院驳回原告中信银行南昌分行的诉讼请求,但法院依法判决“子债”仍需“母还”。
法院判决的依据是,王某申请信用卡后,未能妥善保管信用卡及其密码,导致其儿子持有信用卡并进行透支消费,存在保管不善的重大过失。而原告已经履行了发放款项的义务,本身并无任何过失。可见,这个依法判决有理有据,这就提醒所有人,务必妥善保管好自己的信用卡。即使是儿女,如果不想让其知道密码,也必须加以防范。
如今,使用信用卡的人越来越多,但也面临一定风险,风险不仅来自于陌生人的冒用,也有可能来身边人,甚至至亲的盗刷。因此,加强对信用卡及其密码的保管责任是持卡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以免给持卡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此,不仅要在设置密码上下一番功夫,还要确保不将密码泄露给他人,严防他人盗取密码。
该案中,王某的儿子恐怕是成年人,因为报道中并未提及他是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盗取父母信用卡密码并消费,现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例如,“熊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或盗刷家长的信用卡给主播打赏之类的消息,近些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媒体就会报道一次。而未成年人盗刷家父母的信用卡,大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履行好自己的监护职责。为此,有家长起诉网路平台,有些胜诉,但由于很难取证,有些则败诉。
可见,“子债”仍需“母还”这样的案件,是一个法律警示,因为判决符合法律规定。无论子女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父母都必须加以防范,以免遭受无谓的经济损失。如今是法治社会,即使子女,哪怕是未成年子女盗刷父母的信用卡,父母起诉也很难受法律保护。因此,父母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切不可在信用卡这件事上再当“马大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