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首批“二孩”开始进入幼儿园,新政后首批“二孩”将入学,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如何破解。(澎湃新闻 2019年8月1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然纵观当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尚存在短板,如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撑和保障体系、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多等,一度让“入园难”“入园贵”成为热议话题。在此情况下,扩资源,增普惠,强监管,提质量便画出我们共同期望的“同心圆”,便成为开创“幼有所育”新时代的破解之道。
补资源短板,搭建“多元化”平台。扩充教育资源是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关键,现实条件下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发展公办幼儿园,财力无法承担,也无法满足公众需求。因此在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总体思路上,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同时也要注重鼓励不同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办园以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各级地方政府在大框架下也要多做教育创新,多路径探索,多方案竞争,在激发办园热情的同时构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体系,落实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主动配合开展学前教育法立法研究,科学谋划“路线图”,众智合议“金点子”,率先种好“试验田”。
补普惠短板,加注“公益性”标签。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扩大教育部门办园规模、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途径,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目前,我国幼儿园主要分为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其中民办幼儿园所占的比例更高,而普惠性学前教育重点扶持对象便是民办幼儿园。要注重为民办幼儿园输好“理论液”,打好“动力针”,同时以分类管理为抓手,采取购买服务、提供场地、派驻公办教师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投入,从而促进民办幼儿园转型升级,使其成为学前教育坚实主力军。
补监管短板,绘制“共同体”蓝图。在传统的定位中,只要涉及基础教育的公共事业,大多数人认为应由政府承担其全部责任,其实忽略了在社会转型中政府职能定位正朝着服务者、扶持者、协调者方向转变,并不是政府放手不管,而是着重强调发挥监管的主导作用。实际上,学前教育是一项综合性事业,需要各级政府、学前教育研究者、幼儿园相关人员、家长们的通力合作,擦亮“监督镜”,挥好“问责剑”,构建学前教育监管“共同体”,“上下”同步、“内外”兼修、“点面”结合,从而加快监管制度创新,建立更加符合各方要求并且能够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实施更加严格的学前教育质量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
补质量短板,提升“正规军”数量。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尊严和幸福感,既扩量又提质,是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注重把好入门关,通过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等措施,把真正有爱心、懂教育、能关心幼儿的好教师吸引到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同时要加强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在强化师德师风方面的培训,确保师资队伍的培养质量。另外,还要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尽快缩小不同类别、不同身份幼师待遇上的现实差距,畅通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业务发展和职业晋升的渠道。
打好学前教育的“攻坚战”,我们就需要通过扩资源,增普惠,强监管,提质量等方式,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如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待的那样,沐浴阳光,让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开创“幼有所育”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