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上周批覆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方案,亦放开区内非本地户籍人才的购房资格,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限购,转为以个人名下房产数量限购;社保时限门槛由过去五年降低至三年。不少沪漂人士向记者反映,楼市新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上车压力,让刚需买家拥有了购房选择。分析人士则指出,考虑到临港库存较高,不必担心区内房价会过快上涨。\大公报记者 夏微上海报道
购房门槛下降,对於不少年轻沪漂来说,可谓充满吸引力。在电竞圈打拚的谭先生,毕业后便来了上海,年初已经结婚的他感叹,如果想要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上海肯定是不二之选,房子迟早是要买的。
听闻临港片区将缴纳个税或社保的年限缩短了,谭先生特意放假跑去临港区了解一下情况,“那边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有点远,但是购房资格可以尽早达标,值得考虑。像我们圈内一些朋友都是去太仓买房的,比起那裏,临港的距离也差不多。”
同样是毕业后到上海工作的鲍先生表示,社保门槛由五年变成三年,为我们这些刚需适龄群体减轻了一定压力。
而且原先需要先结婚才能购房,现在单身也可以“上车”,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但鲍先生也注意到,楼市新政只是针对部分核心人才。说到底,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临港区吸引人才。“买房是一件重大决定,还需要多方面考虑,毕竟周边设施规劃、商业布局等方面,新片区并没有凸显出太多优势。”
吸引投资创造就业
从公布的《方案》可看出,新政在吸引国内外人才,实施自由便利的人员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方案》指出,将放宽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从业限制,在人员出入境、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等方面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政策措施。建立外国人在新片区内工作许可制度和人才签证制度。
为到新片区内从事商务、交流、访问等经贸活动的外国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签证和停居留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办法,给予科研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等海外高层次人才办理工作许可、永久或长期居留手续“绿色通道”。探索实施外籍人员配额管理制度,为新片区内註册企业急需的外国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介绍称,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上,主要是聚焦吸引国内和国际各方面的人才,上海一共提出了十二条政策,包括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从原来的七年缩短到五年,核心人才进一步缩短到三年。对於非本地户籍人才购房资格,由居民家庭调整为个人。原来的政策是购房需要缴纳个税或者社保年限要有五年,新片区缩短到三年。
第一太平戴维斯发布研报称,倘若新片区能够成功吸引目标行业增加投资,显然会为办公空间、研发设施和製造及储存设施创造新的需求,并将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就业人员迁入以减少通勤时间,继而催生住宅物业以及各类生活配套设施的需求。而在上海限购力度依然强劲的背景下,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放宽外地人才的购房限制,应能增加片区住宅物业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
楼价不具爆炒条件
回顾过往经验,2013年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区试验区的时候曾规劃外高桥、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七个片区。基於上述片区只有外高桥周边有住宅,因此一时间外高桥二手房市场火爆,价格当夜跳涨20%案例也不少见。不仅是住宅市场,办公房也是一房难求。当时临港新城还只是机场保税区和洋山保税港区辐射带,新房房价也从2012年的每平方米1万元(人民币,下同)涨到每平方米1.2万元。
那麼,临港楼价是否也会被炒高?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认为,临港一直是楼市政策洼地,短期会引发外界入市的衝动,但由於目前临港新建商品住宅库存61万平方米,按半年销售计算去化周期为两年,库存充足。“即便短期有涨价的衝动,但如此高的库存不具备持续上涨的条件。”
戴德梁行华东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执行董事陈学海分析指,新政出台会进一步带动临港地区不同物业价值提振,楼市将向品质化、多样化发展,地区未来有望发展成为高品质国际化的新城区。
“但不必担心房价过快上涨,利好政策的核心目的是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调控政策会继续把控,预售审批等制度将确保楼市平稳发展。”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