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到网络,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中国讯息网

从家庭到网络,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8-01 20:06:00

日前,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在京发布《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有21.25%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机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在今年4-7月,南都记者在赶赴河南、山东、福建、广东和北京五省市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一些小说阅读平台存在大量色情暴力的内容,由于没有未成年人限制模式,“虐待杀人”“乱伦”等小说点击即看。

例如,在一些网络阅读平台上,以“死亡”“杀人”“恐怖”或另类情感为主题的暴力色情小说,对未成年人完全开放。这些渲染暴力画面的小说,一方面能够吸引大量中小学生的阅读,有平台甚至设置了“一边看小说一边赚钱”的导流模式,这对没有收入的未成年人产生了不小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暴力小说的阅读过程本身会对一部分孩子的心理形成冲击,有初二孩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类型的小说会让他恶心,产生生理上的不适”。

对于10多岁的未成年来说,对其影响最大的群体不是家长和老师,而是同龄伙伴。阅读暴力小说的过程并非社交,但这种阅读时间过长,会导致孩子的心智被代入到小说的语境中。所以,报告提到有初中男生受到网络小说中暴力内容的影响,即从假期前一个安静、内向的人,变成开学后易怒、喜欢动拳头的人。当然,假期是青少年玩网游时间较多的时期,一些语音助手成了“团队配合”不可缺少的利器,而在语音沟通过程中,各种爆粗、不文明的词汇也会深度影响孩子的心理。

在不少游戏、视频和短视频的平台上,后台都设置了未成年人模式(或“青少年模式”),实现内容的分级供应。在未成年模式中,往往只含有教育益智、科普、休闲等内容,并以知识、技能学习类为主,趣味性严重不足。此外,未成年人无法进行直播、打赏、充值、提现等行为。然而,对于6-18岁的未成年来说,他们拥有的是一颗不停吸收信息、知识和乐趣的心灵,同质、单一、无趣的未成年人模式,并不能真正满足他们丰富而微妙的需求。

正如许多教育工作者所感慨的,家长的陪伴比游戏更吸引孩子。这是因为家长的陪伴质量往往要更契合孩子的需求,家长的陪伴质量高于游戏的陪伴质量。假设家长自己一边玩游戏,一边陪孩子,那么孩子肯定会发出抱怨。而只有家长全身心投入到陪伴中,甚至不乏创造性的点子,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乐趣。这一原理也适合未成年人模式的游戏、视频和短视频平台。这意味着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不是简单把孩子锁进一个无聊的空间,而是要在确保暴力和色情要素被隔离的情况下,还能够展示内容本身的魅力。

事实上,就像家庭陪伴常常令父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孩子的需求是无限的,父母持续提供有创造性的陪伴并不容易;而游戏、视频公司也一样,持续供应符合标准又好玩,还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产品也不容易。但是,想要从出生就接触互联网的这一代青年少获得健康的心理,这是家庭和社会必须应对的一大挑战。

父母不能图自己方便,随意把手机、电脑丢给孩子;而企业平台也不能单纯为了利润,任又黄又暴力的内容肆意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负责任至关重要,而学校则应该注重未成年人与网络关系的疏导,提供游戏、视频、文字内容的市场主体则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行业规范,并接受政府和法律的严格监管。

至少到目前为止,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四大板块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也正是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调研报告》的目的所在,希望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企业,都能够建立起一道保护青少年的坚固屏障,但同时又能供给丰富、有趣、细分的陪伴。毕竟,只有健康的家庭、健康的网络和健康的社会,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下一代。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从家庭到网络,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