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让道”-中国讯息网

“教科书式让道”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7-25 07:36:45

    编者按 22日上午早高峰时段,四川省遂宁市消防人员驾车通过当地一处隧道去救火时,所有私家车司机听到警笛后,纷纷向行车道两侧挪车,腾出了可供一辆车通行的空间,让消防车优先通过。消防员拍下视频传上网后,被网友称为“教科书式让道消防车”。“教科书式让道”之于交通守法、文明涵养有何镜鉴?且看下面几篇读者来论。

    一道守法的风景线

    ■王旭东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私家车齐刷刷地向行车道两侧挪车,迅速腾出一条消防车“专用道”,这是守法意识转化为守法行动的具体体现,值得称赞。

    网友之所以称这起事件为“教科书式让道”,主要是源于涉及的所有私家车都主动靠边,把中间位置腾出来,从而实现“以空间换时间”——给消防车通行节省时间,让“生命通道”畅通无阻。或许“教科书”上并没有如此让道的版本,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车主一致选择向行车道两侧挪车,则是来自常识、来自经验、来自实践,其让道消防车的做法,确实可以写进“教科书”。

    亚里士多德说过:“有良法,且良法得到普遍遵守,才能有法治。”根据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仍有一些车辆不给消防车、救护车让行,有的还肆意开上号称“生命通道”的应急车道。前段时间,在安徽六安就发生了“应急车道被占,伤者家属下跪磕头求让道”的事件,令人愤怒。

    此番“教科书式让道”是一个积极信号,也是一个正确示范。期待所有的司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主动让行紧急车辆,让“教科书式让道”司空见惯、成为常态。

    唤醒公众的责任意识

    ■张淳艺

    “教科书式让道”应该成为常态,而且可以成为常态,关键是唤醒公众责任意识。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遂宁这起事件中,许多车主都是从后视镜看到后面的车纷纷往两边靠拢,贴近隧道墙壁,于是自己也跟着将车子往边上靠,给消防车让路。相关视频被传到网上后,相信许多网友在感动之余,也会在心里有所触动,在遇到类似场景时主动让行。

    此外,交管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力度,让“不让道即受罚”成为铁律。只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不让行的违法成本,才能倒逼广大车主对于特种车的优先通行权产生敬畏。另一方面,也要减少车主“自证清白”的麻烦。按照规定,给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让行而出现的交通违法行为可以免于处罚,但需要当事人在接到罚单后,向交警部门提出复议,由警方在调查核实后撤销处罚。一些司机担心复议太麻烦,又害怕万一不能撤销处罚,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与其事后复议纠错,不如事先主动避错。因此,交警部门不妨在审核时予以过滤,免除车主让行的一些后顾之忧。

    涵养汽车社会文明

    ■付 彪

    此次“教科书式让道”并非孤例。查阅相关新闻,郑州、成都、宁波、深圳等地已有类似案例。比如,2017年7月7日晚高峰,深圳南海大道拥堵严重,一辆东莞救护车运送病人前往深圳南山医院救治,沿途其他车辆听到救护车鸣笛后,也上演了一幕“千车让道”的文明景象。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无论是此前深圳“千车让道救护车”,还是此次“教科书式让道消防车”,都表明我国公民文明素质和规则意识的整体提升,也彰显了一种向好的文明走势。

    当然,文明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涵养”出来的。早在2014年,深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无忧避让”制度,对因避让救护车而出现的违章免于处罚,对不依法避让的行为进行处罚。这其实就是用制度和规则“涵养”汽车社会文明。培育公民的汽车文明,有赖于制度和规则的引导,也需要向好的标杆熏陶与感染。“教科书式让道”就是一个向好的标杆,具有示范和教育意义。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教科书式让道””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