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上市交易,首批25家上市公司均为先进制造企业,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科创板显然是剑指高科技与原创性企业。而且,从目前首批上市25家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企业13家,新材料产业5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5家,生物产业2家,科创板对于科技含量与创新性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科创板的诞生,对正在进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中国而言恰逢其时。但着眼于初创型科技公司的板块并不是没有,科创板的最主要意义,不仅是板块上的科技创新型公司,更是科创板自身的制度创新。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时,就突出了“并试点注册制”。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并不是主次关系,而是双生的关系,是为了让曾经都有过水土不服的科创板块和注册制试点能更好地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这对于科创板和注册制以及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曾经,创业板是以科创板块和审核制组合来运行的,结果,由于上市公司资格稀缺的顽疾,市场定价功能被扭曲,大大增加了企业短视圈钱的动力和市场风险,主板的问题也复制到了创业板上。这说明科创相关板块需要的不仅是对科创企业的关注,更是板块自身制度的创新。曾经,注册制有过在主板尝试的想法,结果,2013年提出的试点注册制,施行时间表却从2016年一直延期至2020年。因为,较之注册制对资本市场的长期助益,转型期可能带来的估值影响,引起了市场的广泛担忧,因此,注册制在主板的试点一直停滞不前。
而建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一方面是为了让科创板能更好地和国际资本市场“无缝衔接”、有更成熟和宽松的制度设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注册制找一个不会对主板产生颠覆性影响,也不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试验田,风险更加可控。就像证监会答记者问时所说的,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资本市场的一项增量改革,这次改革不仅是新设一个板块,更重要的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科创板的制度创新并不止于试行注册制,还有很多改变过去以市盈率为主的衡量标准而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改革措施。例如,科创板上线了券商跟投制,要求券商跟投自己保荐的股票,将券商的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上市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以敦促券商勤勉尽责,提高券商造假风险,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在持续信息披露方面,科创板结合科创企业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了行业信息、核心技术、经营风险、公司治理、业绩波动等事项的信息披露要求,而对于信息披露量化指标、披露时点、披露方式、暂缓豁免披露商业敏感信息、非交易时间对外发布重大信息等方面,作出更具弹性的制度安排。整个科创板的制度设计都是相对宽松和高弹性的,例如,前五日不设涨跌幅,第六日起每天涨跌幅放宽至高于主板的20%;引入价格申报范围限制,对连续竞价时的买入卖出价都作了范围限制,防止无效下单;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立了盘中临时停牌机制,涨到30%或涨到60%,都会临时停牌一次,给投资者10分钟的冷静期。
随着科创板上市交易市场结构与管理制度日臻完善,期待科创板和注册制的双生试验能切实落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