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实施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意见》提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为坚持预防为主,必须“关口前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意见》围绕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关注重点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以及重大疾病防控等三大方面列出了15个专项行动。
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一般而言,经济越发展,健康水平也会随之水涨船高。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主要是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三个指标。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7年的76.7岁提高到2018年的77.0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6/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6.8‰下降到6.1‰。如果在更长的时间轴上做比较,会发现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非常明显。
但是,上述三个指标只是描述我国居民当下整体的健康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前段时间,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论文认为,中国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中风。而中风取代癌症成为国人的“头号杀手”,与当前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高血压、吸烟、饮酒、高钠摄入这些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这种新的疾病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慢性病、亚健康等成为新的健康威胁因素,也就意味着,过去那种单纯依靠医疗技术来改善健康水平的方式,其边际效应在逐渐递减。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准,就不能光靠治病,而应该提前干预,通过预防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此次《意见》提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这种判断无疑符合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而《意见》提出的具体方案可谓有的放矢,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其中大致着眼于两个方向。一是做加法,针对重点人群比如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大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加强防控。其中的专项行动,比如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以及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由于这些措施主要是政府部门主导,操作难度都不会太大;二是做减法,其中备受关注的是有关控烟的规定。
控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中国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因二手烟暴露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万。与之相对,控烟力度迟迟跟不上。此次意见提到税收、价格调节这类控烟手段,但它们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待观察,控烟恐怕更应该寄希望于日常执法。
但现实并不乐观。南都记者注意到,1999年实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售烟。但在近20年后,直至去年,才由深圳市马峦市场监管所给向未成年人售烟的商家开出全国首张罚单。在大众印象中,日常控烟措施很少被激活,从王源到孙红雷,只有类似这些公众人物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的画面被捕捉到了,当事人才会认错或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而日常发生在街头的控烟执法几乎难以见到。控烟还有待强化,这无疑是当下的共识。
一定程度上说,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不可能纯粹依靠政府的单方面行动,除了公共财政的投入、政府部门实打实的工作跟进,还离不开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而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其实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众的健康观念。如果公共政策尽快落地,相关执法工作足够坚决,相信民众的健康意识会随之发生变化,健康中国也就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