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当垃圾分类成了时下网红IP,各种段子、表情包像“病毒”一样传播时,没有人想到,现实中垃圾分类何其难也,有人被分类“逼疯”或“傻傻分不清”。但也有人把这个做到了极致。
而这位被垃圾分类“做到极致”的人,就是出生在湖南衡山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南下广州打工,今年45岁的刘长华。和很多“广漂”一样,租房、搬家、再租房、再搬家是常有的事儿。然而,他对垃圾分类有一种迷恋,不仅在自留地里搞垃圾分类试验,带购物袋或菜篮子,已成为他出门的标配。
11年来,他还坚持在家进行垃圾分类。在不大的房间里,他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分类好,再用自己收集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桶分别收集。久而久之,对垃圾分类“上了瘾”的刘长华,不满足只在自家垃圾分类。2016年,他发起注册成立广州市天河区绿色城乡生态社区发展中心环保类社会服务机构,面向社区公众开展家庭垃圾有效分类宣传教育推广。
面对网上流行的一系列“灵魂拷问”,刘长华说,明确了分类,之后扔垃圾都是顺手的事。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也都做到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一个人、一个家庭,11年没扔过一星半点厨余垃圾,这个被垃圾分类“逼疯”的人中年人,十几年如一日,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小区到成百上千个家庭、小区,他用行动告诉人们:垃圾分类难,也不难。
刘长华被垃圾分类“逼疯”,是出于公民责任感召唤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今,垃圾分类正在全国的46个试点城市开展,而对更多人来说,每一位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这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而如何改变原来的习惯,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成为全民习惯,就必须由被动便主动,哪怕被垃圾分类“逼疯”也在所不惜。当然,这里说的“逼疯”不是真疯,而是高度重视。
可见,垃圾分类难,也不难。这是一个改变习惯的问题,只要认真对待,变被动为主动,就能习惯成自然。对此,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信心,若能对垃圾分类要再上点心,就不会显得太难。习惯是养成的,垃圾分类也是一样。万事开头难,只要过了初始阶段,把垃圾分类当成一件大事来做,就一定会像刘长华这样,成为对垃圾分类习惯成自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