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累了,坐一会……”7月3日傍晚,江苏常州二院产科护士郭艳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张照片:胃肠外科医生曹翔坐在产科病房的走廊上,鞋套都没来得及脱,脸上带着一丝疲惫的微笑……身后的病房里,曹翔的爱人刚刚经历了剖宫产,一对龙凤胎宝宝因为孕周不足,还在新生儿科抢救。据了解,当时曹翔已经连续工作了32小时,累得只能瘫坐在产科病房走廊里。
这是一篇不折不扣正能量的新闻。面对这样的新闻,所有人都再次被感动了。之所以说“再次被感动”,是因为我们经常被“超负荷劳动”的新闻感动着:某地一位医生“拄着拐杖做手术”;某地一位医生“打着吊水开药单”;某地一位医生“累死在手术台上”。每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都是感动的。
遇到了这样的“好医生”,我们已经无法不“好感动”。可是,在“好感动”之后,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呢?也就是说,该不该鼓励这样的“连续工作32小时”的所谓精神?绝对没有丝毫对“好医生”不敬之处,而是觉得人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冰冷的机器,即便是冰冷的机器也要有休息的时候。
想起看到的几年前徐州的一条新闻:一位“好医生”在感到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做完手术”,在患者脱离了危险的时候,“好医生”却“倒下了”,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作为媒体,对“好医生”的事迹进行了挖掘,原来这位“好医生”一直都是超负荷工作,经常连轴转“几十个小时”。试想,假如平时的关爱是到位的,“好医生”就不会如此离开我们。假如,“好医生”不是做完了手术,那么患者也可能是危险的。其实,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好医生”都健健康康的,让“好医生”有机会造福更多患者。
所以说,面对“好医生”我们不能只是“好感动”。
就像这位“瘫倒在妻子病房外”的医生,他坚持做了4场手术,连续工作了32个小时。他的救死扶伤、爱岗敬业的精神固然是值得学习的,问题是“连续工作32小时”也是不科学的。
这暴露出的问题还是关爱不足的问题,是超负荷工作的问题,还是劳动权益保障的问题。医院的工作应该合理安排、科学安排,而不是让“好医生”一口气做4台手术,而不是“连续工作32小时”。这是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安全隐患。无论是对医生本人还是对患者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
医生这个行业比较特殊,必须保障我们的健康,必须保障他们的精力充沛。“连续工作32小时”,我们又是习惯性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