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危机与南中国海争端这两大议题,目前虽然初步展现出一些利好走势,而这确实让马国踌躇满志,并准备在国际舞台施展抱负。然而,轮值主席国在接棒后所要面对的,可能是这个组织在疫情后,最大的地缘政治考验。
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44、45届亚细安峰会,以及东亚合作领导人等系列会议上周五(11日)圆满落幕。这也意味着当届的亚细安主席老挝,已正式将轮值主席的职权移交予马来西亚。马国首相安华在领导权移交的峰会闭幕式中,重申马国在明年接任轮值主席后,将持续维护亚细安的核心价值观,并且会坚定不移地维护本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确保共识的精神继续主导这个亚洲第三大、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安华对本区域的政治与经济前景向来深具信心,特别是在中国与美国竞争的情境下,他更是相信东南亚诸国凭借自己所具备的地理优势,不只能够让亚细安在中美两国的科技、商贸与战略博弈中左右逢源,还能够趁此良机提升亚细安的国际地位。这股信心确实有迹可循。比如,亚细安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总额,在去年达到3959亿美元,是亚细安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合作伙伴。
另外,美国去年也以744亿美元成为亚细安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来源地,占比高达34.7%;中国虽然在这方面仅占7.5%,但在制造业注入总额与美国相近。这主要是原本在中国设厂的中美企业,为了要规避制裁而将资本移至亚细安,让亚细安从中受益。显然,亚细安此刻既占地利,也掌握天时。再者,亚细亚目前总人口近7亿,人口年均增长还维持在1.6%左右,这意味着这个集团拥有年轻且庞大的劳动力,有人和的优势。
当然,这些数据不是安华唯一的信心来源。缅甸军政府在2021年推翻翁山淑枝的民选政权后,一直拒绝派遣非政治官员出席亚细安的各级会议;与此同时,亚细安也禁止缅甸军政府领导人参加峰会。然而,军政府在今年的态度却意外地出现一些转变。缅甸派遣外交部常务秘书昂觉莫,作为非政治代表出席本次亚细安峰会。这是缅甸军人在政变后首次现身峰会,意味着军政府对亚细安拒绝全面承认军政府的立场,已作出某种程度的妥协。
这大大增加亚细安与军政府启动对话的可能性。至于南中国海争端,亚细安在上周日(13日)发表主席声明,达成推动《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的共识;马国在更早的时候,也与中国达成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南中国海争端的共识。缅甸与南中国海这两大议题,是缠绕亚细安成员国多年的糟心事,峰会在这些议题所出现的正向进展,对安华来说就是一道曙光。然而,这个候任轮值主席国的领导人,还是必须认识到,这道曙光对真正解决问题可能远远不够。
就缅甸危机而言,在政变三年后内战越演越烈,缅甸独立的战略与政策研究所(ISP)曾经在今年8月发布报告称,缅甸与印度、中国、泰国、孟加拉与老挝接壤的15个边境贸易站中,已有五个被少数民族的武装组织控制。根据联合国官员自发创立的缅甸问题特别咨委会(SAC-M)所做出的统计,军政府目前仅控制缅甸14%的领土以及33%的人口。换句话说,军人在解决内战问题方面根本束手无策,只能利用残暴手段镇压反抗活动,并酿成严重的人道危机。
虽然泰国在本次峰会提出12月举办亚细安特别会议,欲以小组形式解决缅甸危机,会是个好主意,但实际上与军政府谈判收效甚微。因为一来,大部分武装势力为反政府组织,比如效忠翁山淑枝的人民防卫军(PDF)、势力强大的克钦独立军(KIA)等,均以推翻军政府为目标,没有妥协余地。二来,军政府必定会以亚细安不干预内政的原则,来拒绝一切能够影响军人在缅利益的事。这也是为什么缅甸至今仍漠视亚细安五点共识的原因。
至于南中国海争端,麻烦同样难解。刚卸任主席的老挝没有卷入争端,所以在处理此事时仍可充当和事佬,但马国本身在南中国海与中国、越南、菲律宾均有主权争议,而北京与马尼拉的对峙情势更是不断升温。虽然《南中国海行为准则》是一项好主意,但南中国海与邻近的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主要海运航道,这片海域涉及的利益方错综复杂,中国有自己无可妥协的九段线、美国与其盟友有航行自由的主张,让南中国海成为中美竞争的一部分,推进行为准则因此变得难上加难。
缅甸危机与南中国海争端这两大议题,目前虽然初步展现出一些利好走势,而这确实让马国踌躇满志,并准备在国际舞台施展抱负。然而,这些议题涉及层面广、影响深远,而且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亚细安与合作伙伴在这两大议题中不仅有意见分歧,不同成员国也因为南中国海问题而间接卷入中美竞争,导致亚细安在中美之间维持中立的战略平衡,产生一些微妙变化。所以,轮值主席国在接棒后所要面对的,可能是这个组织在疫情后,最大的地缘政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