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保护弱者、以人为本都是道路交通法规制定和实施的一大原则。但近年来,在继续强调机动车要有礼让意识的同时,全国多地也陆续针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违规行为采取警戒、惩罚措施。从“谁弱谁有理”到“谁错谁担责”,规则意识正在社会生活最细微处得到重视和确立。
近日,杭州、温州、南京等地开始着手整治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行为,开始依法向交通中“谁弱谁有理”说不。日前,杭州临安区一名中年女性既不走斑马线,也无视信号灯,横穿马路,造成来不及躲闪的一辆小轿车撞上马路边护栏,汽车和护栏都不同程度受损。杭州交警裁定,行人负主要责任,汽车司机负次要责任。行人除了承担70%的汽车维修费用外,还要全额赔偿护栏被撞造成的损失。
裁定一出,人们纷纷点赞,因为上述裁定符合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该案具有风向标意义。然而,在交通实践中,“谁弱谁有理”依然根深蒂固,非机动车和行人违章同样应该受到处罚的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例如,“中国式过马路”就令交管部门头疼不已。为了治理行人闯红灯,各地频出大招儿:接受教育、罚款、路口大屏幕曝光图像等都试过。济南推出过“加强版”,违者被实名曝光其单位、住址、身份证信息。临汾更是别出心裁,闯红灯者罚写“红灯停、绿灯行”100遍……
遗憾的是,行人和非机动车违章行为仍屡禁不止。有人认为是处罚太轻,执法成本也很高,需要投入大量的执法人员监督执法,那么多路段、那么多行人和非机动车,要想做到执法全覆盖,的确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为了增加违章者的“痛感”,有些地方把行人、非机动车违章行为纳入“黑名单”,只有通过交通志愿者服务的方式才能消除记录,这个办法不错,却还是因为执法成本问题,无法扩大范围。
然而,就算困难再大,也要与交通中“谁弱谁有理”说再见,并让“谁错谁担责”深入人心。虽然交通通行中机动车总是处于强势,而非机动车和行人总处于弱势。但是,机动车和人行违章,绝不能因为处于弱势,就天然有理。因此,不惜成本,加大查处和处罚力度,就是在为社会的文明和秩序提速。当然,处罚不是目的,还必须全方位提升人们的规则意识,让更多人明白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依法向交通中“谁弱谁有理”说不,确实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