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7月1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消息甫一发布,就引发高度关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历届三中全会都是中国政治经济的风向标。随着会期临近,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被拿来反复揣摩。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于5月23日主持的一场座谈会上,改革派经济学家周其仁受邀与会并发言。周其仁曾在《改革的逻辑》中提出“民贫国衰、民富国强”的论断,主张将以明晰产权为目标的产权改革进行到底,旗帜鲜明地为破除权力垄断、壮大民营经济摇旗呐喊。这是否预示三中全会将实行大刀阔斧的经济自由化改革?
当代中国政治中的“改革”和“保守”话语,源自1980年代中共高层和民间社会,对后毛泽东时代中国向何处去的分歧。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时说,他是经济上的改革派,却是政治上的保守派。这一立场既不同于陈云、邓力群等经济上的保守派,也不同于胡耀邦、赵紫阳等政治上的改革派。虽然经济保守派和政治改革派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和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偃旗息鼓,但改革和保守的路线之争并未就此终结。
撇开命运多舛的政治改革不谈,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市场调节为辅”,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商品经济”,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市场经济”,每一步经济改革都在阻力中前行。1980年开设经济特区、1992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7年通过《物权法》,中国建立现代经济制度的每个里程碑都不无非议。
2022年四通桥事件和白纸运动口号中,“改革”也成为统领“吃饭”“自由”“尊严”“选票”“公民”等诉求的关键词。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两者互为因果;而融入世界最深,也就使之并非偶然地沦为无孔不入的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株最先“攻占”之地。
因此,是否坚持“动态清零”看似公共卫生问题,背后却涉及要不要经济发展、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道路之争。
改革历程的曲折已是既存历史事实,然前途是否光明,则取决于全民的社会预期。正如自由不是免费的,改革也不是注定的。2012年,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说,经济改革不仅还未“进行到底”,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他还说,只有推进政治改革,才能巩固并推进经济改革。
从新华社发布的新闻稿来看,二十届三中全会并不会涉及政治改革,但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外界对本次全会的关注,既有悲观派对经济改革“得而复失”的担忧,也有乐观派对“进行到底”的期待。
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无疑改变了很多。改变与改革虽一字之差,内涵却大相径庭。“进行到底”和“得而复失”都是改变,但前者是改革,后者正是反改革。判断一种改变是否堪称改革的指标,不是改的大小而是方向,即是否符合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
回顾过去,单届三中全会一般聚焦具体问题,如机构(十九届)、农业(十七届及十五届)、物价(十三届)、人事(十一届);而双届三中全会通常出台全局性的文件,包括《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四届)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二届)。或将出台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能否在经济改革上迈出决定性步伐,攸关中国乃至世界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