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的艺术-中国讯息网

关键的艺术

作者:任其 阅读量:9651 发布时间:2024-06-10 21:06:03

1997年4月1日,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市的天气凉爽,但黄仁勋的心情却异常紧张。他于1993年成立的半导体公司英伟达,即将在四天后迎来四周年纪念。但是公司能否撑到那一天,在当时仍是个未知数。

彼时的英伟达即将发布自己的第三代显示晶片RIVA 128。在经历了前两代晶片的失败后,黄仁勋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公司初创时获得的2000万美元风投资金已经耗尽,账面上只剩下此前和日本电子游戏公司世嘉合作时,对方投资的500万美元。为了削减开支,黄仁勋甚至在一年前不得不辞退公司一大半员工,身边仅剩40余人。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投降认输,将公司清盘或出售,或者集中剩余的资金与资源做最后一搏,成王败寇。

多年后,英伟达的多线产品逐渐成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发展的必需品,公司市值逼近3万亿美元。黄仁勋在一次采访中依然认为,1997年春天问世的RIVA 128晶片是公司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产品,他当时所做的选择也是决定性的。RIVA 128面世后,在短短四个月内销售100万件,让命悬一线的英伟达得以喘息,并有足够的资金研发下一代产品。 

在英伟达创立的15年前,离加州4700公里的纽约长岛上,石溪大学数学系主任詹姆斯·西蒙斯也面对人生的关键节点:继续管理已小有名望的数学系,还是离开学界,转投金融投资领域?熟悉对冲基金的人应该知道,此后数学界少了一名著名学者,而金融领域多了一则神话。

离开学界后,西蒙斯一手创立的文艺复兴科技基金,给金融领域带来降维打击,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及自动化的高频交易,引领量化对冲基金领域的发展。公司旗下的大奖章基金,更是在1988年至2021年的30余年间,以62%的年化收益率笑傲群雄;西蒙斯也被誉为“最会赚钱的对冲基金经理”。

在回顾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许多人都会将自己最终取得的成就,定位到数个特定的关键节点上,尤其是在初创时期或转型阶段。这些节点固然重要,但决策者的心态与对局势的判断也同样关键。对于各自的事业,黄仁勋和西蒙斯都坚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结果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些都是幸存者偏差,毕竟全球每年破产失败的人并不少,对于未来的判断也并非都准确。曾经一时无两的柯达、摩托罗拉殷鉴不远,面对当前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个人与集体又该如何应对?

关于这一点,最近在工作中接触不少小微企业,从他们的经历中有所启发。它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至少成立了30余年,从互联网泡沫到全球金融危机,见过不少风雨。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居安思危是刻在骨子里的天性,经济景气时适当扩张,经济下行时谨慎行事,才得以长久。

正如浴火重生后的黄仁勋,曾多次在内部提及英伟达“距离破产只有30天”,借此警醒团队不能松懈,要时刻保持危机感,我想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无论目标是什么,保持危机感都应该是另一个关键。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关键的艺术”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