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形象就能打开中西外交局面?-中国讯息网

改变形象就能打开中西外交局面?

作者:黄磊 阅读量:9772 发布时间:2024-05-31 14:16:12

拜读郭良平先生文章《改变形象是打开中西外交局面的关键》之后,折服于郭先生的独到见解,也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些拙见,以及对文中一些不敢苟同之处。首先声明,自己是普通海外华人,也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不搞任何专业研究,如有谬误之处,敬请指正与谅解。

从文章题目不难看出,郭先生认为中国须要改变形象。文中也阐述了原因:因为目前的中国缺乏国际认同,进而提出五条具体改变形象的建议。我不知道文中提出的“国际认同”,是全世界80多亿人的认同,还是以西方为主发达国家的认同。如是前者,我并不认为中国缺乏所谓的国际认同,否则,10多年来的“一带一路”,应该不会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如果没有,沙特和伊朗也不会在北京和谈。如果指的是后者,那似乎发达国家代表不了整个国际,毕竟还有众多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他们的心声也须要倾听,诉求也须要解决。

针对郭先生的五条建议,我也想逐一谈一下不成熟的看法。

一、不纠缠对错,只注重有无。郭先生建议中国“有问题要想办法解决,不要纠缠对错”。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应该就不会邀请美国国务卿访华。但有些可惜,无论是耶伦还是布林肯,他们在访华前,都提出进一步制裁中国企业的想法,这算不算一种恐吓?不知道美国高官访华,是来解决问题还是来纠缠对错的呢?中国从来没有否认争议存在,也一直在努力解决问题,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若想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双方的智慧和共同努力。

二、要向主流靠拢。如果主流是指西方世界为主的价值观,我想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心路历程已经给了启示。普京刚上任时,千方百计向“主流”靠拢,换回的却是北约步步紧逼,直至俄乌战争爆发。相反,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策略,也明确提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单边主义、集团政治,中国并不赞同,也不想参与。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向主流靠拢,也许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

三、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自内政,而不是外交。郭先生进一步提到美国盟友众多,中国贪官盛行。这两点都是事实,无可反驳。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天下,它所有盟友都在导弹射程之内;中国的内政也的确问题多多,不仅有作者提到那些,更有国内债务、青少年失业等等。但中国人是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这才有“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运动。中国人不纠缠对错,只注重有无,这才有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揽子政策。有了问题,不要掩盖,而是分轻重缓急,一步步解决。

四、清算旧遗产,树立新形象。文中提出中国外交上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荡然无存。由于文中没有详细展开,我并不清楚该观点的依据在哪里,暂时无法评论。为了引出民主和法治观点,文章进一步提出中国人没有民主选举。我不是专家,不敢妄言何为民主。只是想提出一个在我脑海里存在许久的疑问: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很多时候都是被“洗脑”的,一个被洗脑的国家,即使进行选举,选出来的会是什么领导人呢?西方人质疑中国选举的合法性,中国要进行什么样的选举,来满足西方评价呢?中国为什么又要进行一场满足西方评价的选举呢?什么样的民主最适合中国?我没有答案,中国人应该有他们自己的答案。

五、法治是世界语。文中提出,中国很难推行法治。人情社会出小人,法治社会育君子。我个人很难评判如今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情况,作为一名海外华人,我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当然,作为一名忠实的早报读者,我经常能从报纸上读到一些中国在完善自己法律体系的举动,一直在倡导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另一方面,也的确见到不少中国在严格执法及依法行政方面的不健全。但我个人认为瑕不掩瑜,这不应该成为阻碍中国法治发展的绊脚石,反倒会成为促进中国继续依法治国的垫脚石。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必然首先服务于本国利益,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大国如此,小国亦是如此。最后,请允许我摘录一段《大明王朝1566》中的几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长江的水灌溉了两岸数省的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两岸数省的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改变形象就能打开中西外交局面?”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