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大学录取季,大学录取通知书总能成为一个关注点。为了让本校的录取通知书更吸引人,不少学校绞尽脑汁,力图把录取通知书做得更有亲切感,利用通知书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价值追求,借此帮助新生或多或少地植入一些所属大学倡导的观念,以达到传承“基因”的目的。
近日,有媒体晒出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以此比较“哪家强”,并称清华大学的3D“二校门”是妥妥的赢了。因为这是一份手工定制独一无二的录取通知书。有这样的高颜值、高技术的录取通知书,网友们纷纷表示:想要再给他们一次重新高考的机会。
从近年来媒体报道过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看,一些大学让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变成“亮点”。例如,数年前西南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就有校长徐飞亲自推荐的《史记》《论语》《国富论》等96本书;录取通知书上“荐书”的做法令人眼前一亮。陕西师范大学有一群教授,从2007年开始就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每年向新生发出4000多份。“手写录取通知书”不仅寄托着学校老师对莘莘学子的厚望,还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味……
遗憾的是,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雷同”现象较为突出,大都像广告一样在宣传自己的学校。可是大学之大,并不仅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和风景,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大学的包容精神和深厚的校园文化中,体现在追求真理和大学的精神内涵上。如何让新生逐渐了解大学的真正涵义,仅靠一张小小的录取通知书当然无法做到,却也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思想厚度和精神追求。
而有些学校为了追求“个性化”,不在大学应有的精神内涵上下功夫,而是走“旁门左道”,这就远离了大学通知书本该承载的一点文化、思想、精神等功能,还无意暴露出肤浅。这说明一些大学创新力匮乏,活力不足。还有些高校把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搞得“太美”。高颜值的录取通知书确实“吸睛”,但如果缺少内涵,传递不出多少人文气息,不仅显得俗气,给人以商业广告的印象,还浪费自然资源,不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录取通知书在“美”上下功夫,这本身并没有错,只是“美”的同时更要讲“雅”,拼“颜值”更该讲“内涵”;“颜值”不回长久,而“内涵”才将永存。一张小小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却很有讲究,利用好可以帮助新生在理想、追求、境界、精神等上有所感悟。而肤浅、庸俗,带有广告色彩的录取通知书,有可能产生误导,对开启新生高等教育人生, 显然无法带来更多有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