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弃其曾经受人尊敬的央行-中国讯息网

中国放弃其曾经受人尊敬的央行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9460 发布时间:2023-12-25 21:50:09

随着中国对金融监管的控制,中国一度强大的央行的影响力已经减弱。

随着北京重新调整增长模式,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拥有的一些权力已被党的监督机构和改组后的金融监管机构接管。

尽管央行在日常货币市场中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行长目前在党内层级中的地位低于中国人民银行过去监管的一些银行的行长。

分析人士表示,这些变化是高层人事变动的一部分,将削弱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内政策制定方面的影响力,及其作为与全球监管机构和市场沟通渠道的作用。

新金融架构的最大受害者之一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下降,中国人民银行的改革和现代化倾向”是“一种特洛伊木马,允许政府试验金融自由化和将其他市场导向机制整合到国家主导的体系中。

然而现在,随着中国应对疫情后经济增长缓慢以及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日益严重的债务危机,央行正被推向场外。

一位最近会见了包括新任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内的中国最高金融监管机构的外国学者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回到信贷融资投资的老套路以促进增长的方式尤其持谨慎态度” 。

虽然央行一直在中国国务院或内阁的主持下运作,但其在金融事务上的权威已牢固确立。它被视为中国决策机构人才的温床,其技术官僚在过去三十年的金融监管制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前行长周小川等改革者自2002年起领导该行长达15年,也与包括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内的外国同行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关系。

但自 3 月份以来,中国实际上把人民银行弄在中央金融委员会的控制之下,该机构有近 100 名负责金融事务的工作人员。

中国副总理、新经济和金融老大何立峰担任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该办公室将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高层任命中拥有发言权。根据官方声明,他向中国总理李强汇报,李强是中国金融委员会的正式负责人,也是负责中国经济和金融事务的事实上的最高官员。

北京还成立了国家金融监管局——银行和保险监管机构的改版——来监管除证券业以外的所有金融活动。

据两位知情人士透露,国家金融监管局将吸纳中国人民银行 1,600 多个县级分支机构。截至2021年底,央行共有此类分支机构1,761个。

中国人民银行也受到了长达数年的反腐败打击。范一飞去年因腐败接受调查后被免职。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锋自2022年5月以来一直接受调查。

此后,监管新金融活动(例如蚂蚁集团广受欢迎的电子支付系统支付宝)和金融不当行为的工作已部分转移到国家金融监管局(NAFR)。这意味着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等集团的行政审批和日常监管都落到了NAFR官员的肩上。

作为人事调整的一部分,经验丰富的央行行长潘在八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党委书记,考虑到他即将年满 60 岁(许多中国官员的非正式退休年龄),这是一个意外的任命。

据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透露,最后一刻的任命似乎反映了一个仓促、随意的过程,令内部许多人感到惊讶。

四名知情人士表示,在较低层,一些顾问和研究部门负责人,包括那些接受市场化改革的人,要么辞职,要么被边缘化。

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中国外汇监管机构国家外汇管理局交易部门前首席经济学家苗彦良于3月份加入中国最大的证券经纪公司中金公司。他曾经领导的部门定期向时任副总理刘鹤提出政策建议,现在面临改革。

一些国有银行的董事长,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廖林、中国农业银行的谷澍和中国人寿的蔡希良,现在在领导层中的地位也超过了潘。这些银行家都是党中央委员会成员,而潘虽然实际上是这些银行日常运营的监督者,但不是。

鉴于等级制度在中国体系中的重要性,这使得潘在中国金融事务的长期规划中的影响力较小。中国人民银行和外管局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分析师表示,中国央行现在可能只是执行政策,而不是制定政策。

最近与潘会面的外国学者表示,虽然中国央行行长“清楚地意识到”中国面临的经济挑战,但他们认为,由于债务过剩和人民币疲软,货币刺激的空间不大。

中国央行也并不热衷于支持小企业和竣工未完工房屋等有针对性的再融资工具等政策。许多官员和分析人士表示,这些是准财政和临时措施,应该由财政部而不是央行推出。

但是,在国务院改善经济信心的压力下,央行现在更多地使用此类工具。潘上个月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表示,该银行将增加其使用。截至9月底,此类定向信贷支持措施占央行资产负债表的15%。

在促进增长的努力中,北京强调财政激励措施是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是辅助措施。

但一些分析师警告称,存在忽视基本经济问题和边缘化央行的风险。

货币工具也许能够在中短期内缓解压力,但卦哥家认为不足以解决长期的难题,例如投资回报递减、劳动力萎缩和社会福利体系参差不齐。

中国央行反对利用资产负债表扩张来展期每天到期的巨额债务。随着国家更直接的监督,其抵抗量化宽松的能力或许会减弱,导致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复苏考验加大。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中国放弃其曾经受人尊敬的央行”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