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统计数据水分值得关注-中国讯息网

中国地方统计数据水分值得关注

作者:蔡恩泽 阅读量:9625 发布时间:2023-12-22 09:48:53

近日,中国国家统计局专项督察组分别向陕西省和贵州省反馈专项统计督察意见,指两省对统计造假问题严重性认识不到位,存在干预统计报送、统计造假行为,专项治理行动成效不够明显等。

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新的困难,疫情后经济恢复性增长缓慢,各地对经济增长十分敏感,在政绩驱动下,隐藏着统计数据新一轮的浮夸风,充斥挤不干的水分,是值得注意的严重问题。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是统计数据首当其冲的水分。在一些地方,统计数据可以主观臆断,事先定调,GDP似乎成了任人搓捏的面团。

招商引资也是统计造假的重灾区,一条欢迎标语、几间活动板房、两垛砖头、一点建筑垃圾的项目,就能上报为招商引资超过1亿元的大项目。

有的农村人均收入在县委农委、县财政局和县统计局三家是三本账,驴唇不对马嘴,不知哪家是真哪家是假。

统计数据失真带来许多笑话。多年前,有个乡民政助理在年终统计数字时,竟将遗体火化率上报为103%,也就是说,除非有的死人要火化两次以上,才能有如此辉煌的实绩。

统计数据的危害,是数据灌水已经对中央政策和资源调拨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出现资源错配的情况。同时,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是对政府统计公信力最大的伤害。

统计数据的水分为什么会这么多?

从政治上说,由于中央今年的要求是稳预期,因此地方上不能够让唱衰中国经济的力量太大,只能报喜不报忧,以避免中央咎责。

从目前考核体制来说,统计数据与一些政府官员的政绩紧密挂钩,因此,为了取得“政绩”,不惜层层涂脂抹粉,大玩“数字游戏”。

除了政治因素、政绩需要的冲动,统计造假还有其他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领导机关的官僚作风,高高在上,只是在高楼深院中听汇报、看材料,对下情毫无知觉。深入基层只是蜻蜓点水,鲤鱼打花,小车一溜烟,群众不沾边,走马看花,看不到基层工作的水分。

上级领导好大喜功,也助长统计造假风气,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工程中,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走马上任伊始,就要制造轰动效应,动辄是大手笔、超常规、跳跃式,在公路沿线大兴“窗口工程”,让南来北往的行人特别是上级领导观赏,留下美好印象。有的下级没有什么本事搞这些窗口工程,经常挨批挨骂,就在汇报材料、统计数字上做文章,糊弄上司,瞒天过海。新华社一名记者形容这是“逼良为娼”,真是绝妙的讽刺!

从制度设计上来说,也有漏洞可钻。如今统计工作抗干扰能力很差,统计数据由地方统计部门搜集和汇报上报,地方统计部门的干部主要由地方管理,经费主要依赖地方。统计数据又与干部的奖惩、升迁密切相关,如此一来,统计数据就成了反映各级领导的“政绩单”。这张“政绩单”又由领导自己任命和管理的干部来填写,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很容易遭到破坏。这是制度设计上的漏洞。

统计造假面对的最高处罚也就是行政处分,连开除处分都很少见。这样的违法成本实在太低,因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制约,问责时常是问而不责。

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数据水分并不是不能挤干的,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实情,不能让水分泛滥成灾。奖惩赏罚要分明。应当严厉惩处惯于欺骗蒙混的基层干部,轻则通报,重则摘帽(罢官),杀鸡给猴看。玩水者不升官,无利可图,谁还掺水?

好在贵州陕西两省对国家统计局专项督察组指出的问题,均表示诚恳接受,并落实整改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督察通报,中国各地能在中央近年来强调高质量发展、淡化GDP挂帅的背景下,进一步做好统计工作精准性,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数据保障。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中国地方统计数据水分值得关注”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