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2月15日,美国战列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当时,古巴是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而西班牙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酝酿了一段时间,主要是由于古巴争取独立的斗争。没有证据显示西班牙须对缅因号的沉没负责;然而,缺乏证据并没有阻止美国报纸争夺眼球。《纽约日报》(New York Journal)和《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具煽动性和偏颇的报道,点燃了狂热的民族主义火焰,催生了“记住缅因号(Remember the Maine)”的流行口号。
战争随之爆发。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和关岛。缅因号事件的后果警示我们,偏颇和煽动性的报道是如何导致国家间双边关系破裂的。
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的报道一直存在固有的偏见。中国政府被视为专制的共产主义政权。这些偏见在新疆发生“种族灭绝”的指责、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导致美国必须征收贸易关税的指控,以及最恶劣的,冠病病毒源于武汉“实验室泄漏”的毫无根据说法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要弥合日益扩大的中西分歧,西方世界须对中国有更细致入微的解读。
1937年日军入侵中国后,陈嘉庚担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为中国抗日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抗日英雄林谋盛作为136部队的一员,潜入被占领的马来亚。但他却被日军抓获并折磨至死,中国国民党政府追授他少将军衔。曾就读于养正学校(Yeung Ching School,即现在的养正小学(Yangzheng Primary School))的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创作了《保卫黄河》。中国的学童至今仍在学唱这首歌,并由郎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奏。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米洛斯(Melos)的命运就充分体现小国在大国竞争中保持消极中立的危险。米洛斯拒绝放弃中立,转而支持雅典,导致它在被雅典军队攻陷后,人民遭到大屠杀。各方更理智的政界人士和军人不会把事情推向绝境。然而,处于大国竞争夹缝中的小国,仍然容易受到贸易禁运、网络攻击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威胁。
法律界有一句至理名言:倾听对方的意见(audi alteram partem)。在西方媒体和公共知识空间制造的巨大回音洞穴中,这种细致入微的声音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