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内阁改组千呼万唤始出来,是首相安华所领导的联合政府执政一年多来的头一遭。因为是联合政府,所以安华在去年底组建首个内阁时,既须要兼顾各成员党的政治利益,又须要兑现他为内阁“瘦身”的竞选承诺——因为之前两届政府的正副部长阵容,即便在相对没事干的疫情期间,还是空前庞大。但瘦身殊为不易,搞不好顺得哥来失嫂意,造成联合政府内部的不和谐。
所以当时安华史无前例地委任了两名副首相,分别由巫统主席阿末扎希以及首位来自东马砂拉越的土著保守联合党领袖法迪拉出任。安华自身当仁不让,不惜违反竞选承诺兼任财政部长,在当时也引起不少争议。而就传统上获得最多拨款的教育部(安华自身当过部长)以及在经过疫情后凸显重要性的卫生部,安华没有依循传统委由资深领袖领导,反而派他的人民公正党两位政治资历尚浅但学历高深的妇女领袖出任部长。这一方面固然是希望把这两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部门更为技术化,另一方面应该也是栽培他在公正党内的忠贞支持者。
此外,在联合政府里拥有最多议席的民主行动党,获得委任的部长职位远低于议席数量被抛在后头的公正党、巫统等。但一方面民行党吸取了在上一轮希盟执政时颇为高调而引起马来族群不满的经验,另一方面马国绿潮(要求马国更为独尊一教化、族群单一化的政治呼声)兴起,民行党也只好接受与其政治实力不相符的内阁阵容安排。
但几个月下来,安华首届内阁的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其一是有关于他自身的兼任问题。接近80高龄的安华固然是活力十足的魅力型领袖,几乎每天都风尘仆仆国内外走透透宣扬其“昌明大马”治国理念,以及落力招商,但终究精力有限。譬如他在日理万机之余,就无法完全聚焦于财政部部务,必须要两位副部长(其他部门只有一位副部长)来大力辅佐。但即便他如何能干,在师承英国的官僚体制下,许多重大决策还是要部长而非副部长来定夺。在分身乏术的现实下,许多决策未能迅速定案。所以,这一年来,呼吁安华卸下财政部长的兼职,或委任一位第二财长来处理日常部务(有此先例)的声浪,也就越来越大。
此外,领导重要部门的个别资浅部长,表现也被普遍认为不尽如人意,甚至不甚了解部门权限等,与各自领域的利益相关者,也不融洽,更遑论能推动急需的改革等宏图大志。所以,早在今年年中,就有赶快撤换这些部长的呼声,甚至认为最好在几个月前的六州州选前就重组内阁,以便联合政府呈现崭新面貌来应对州选。但即便州选过去,安华对内阁重组的呼声也还是应对得慢条斯理,拖到现在才下决心来个年终整顿。
这次内阁重组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安华对自己兼任财长一事,没有作出终极让步,主要应该是政治经验老到的安华意识到,在马国政治现实里,要当稳首相,手里还是要抓紧钱袋子。无论如何,他委任了出身企业界,现为马国公积金执行长的阿米尔出任第二财政部长来分担部务。初步看来,马国商界对这位了解商界诉求的第二财长也是满意的,当然也热切希望部务从此更顺畅,安华也能更宏观地领导国家,不必受到繁琐部务约束。而有了第二部长,财政部副部长人数也减一位,改由原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林慧英出任。林慧英是民行党元老林吉祥爱女、民行党主席(也是前财政部长)林冠英胞妹,她再次官职高升,是否又会引来家族政治的闲言闲语,还不得而知。
在副首相方面,两位现任人选不变,但来自砂拉越的法迪拉所兼任的部门,却改为公营事业与能源转型,这应该与砂州近年来大力推行各种绿色公营实业有关,让联邦与州在这些领域的政策更为协调。在被呼吁“赶快换人”的几个部门里,安华只是回应了部分呼声,如原任卫生部长被调任重新设置的联邦直辖区部,但教育部长还是没有换人。被排除出内阁的,倒是来自民行党的人力资源部长希瓦,这应该是该部之前发生一系列滥权事件所致,虽然他没被指涉及,但必须为部门负面事件扛上政治责任,只好黯然下台。该部门改由同样来自民行党的原任财政部副部长沈志强掌舵。这位民行党政治新星,被视为重点栽培的未来槟城首席部长人选,这次入阁,添加了他在联邦层级的资历。
这次内阁改组,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三剑客”。巫统副主席佐哈里是著名企业家,当过第二财长,这次大家本以为政商经验老到的他得以再次入驻财政部,不料却被分配到园丘与原产业部,希望在推销棕榈油出口方面能有所成。原任卫生部长祖基菲倒是众望所归地回到他所熟悉的部门,碰上疫情再次抬头,希望能有对策。民行党的哥宾星出掌他熟悉的数据化部门,把该党的部长人数提升至五人。这些民望颇高的部长再次入阁,也让各界对安华政府的表现能有所提升,更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