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怎么走到这一步-中国讯息网

WeWork怎么走到这一步

作者:谢伟铿 阅读量:6783 发布时间:2023-11-22 11:58:51

丑妇终须见家翁,要爆破的,终于会爆破,说的就是所谓共享经济鼻祖之一:WeWork。随着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令,在神话破灭之余,也让人关注事件对本地共享办公室租赁、职场生态的影响。

弹性工作空间、共享经济先驱WeWork,曾是美国最有价值初创企业,获得来自蓝筹投资者包括软银、创投公司Benchmark、摩根大通等的加持。它透过长期租用大型物业,然后以更灵活的、更短期的协议,出租给多家较小的企业(或大企业的一些部门),从而革新办公室市场。

2019年公开募股遭遇滑铁卢后,到2021年,WeWork的估值下降低至100亿美元。公司因昂贵的租约、企业客户取消协议而陷入困境,虽努力修订租约并重组债务,可惜还是远远不够,只好根据重组支持协议,将部分抵押债务转换为股本,从而消除约30亿美元的债务。此举已获得约92%的债权人同意。

WeWork曾被视为一家商业模式不受物业拥有限制干扰的企业,它以惊人速度扩张,增加了收入,但也积累了巨额亏损。今年它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在新泽西州申请破产保护。注意,许多媒体只报道破产,非也,破产保护和破产有别,申请破产保护的公司,可以继续经营业务,以争取重组或盈利,来避免破产。

相关申请文件显示,公司负债在100亿美元至500亿美元之间。这次申请,仅限于WeWork在美国、加拿大的业务,不会影响其他地区的特许经营权业务。

WeWork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死因一:找不到商业模式。

尽管重新检视租赁地点以降低成本,并大力吸纳新会员,WeWork始终没有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

说回根本,WeWork真的是共享经济吗?其实它采用的还是最古老的商业模式之一——批发购买和零售销售。在房地产这一领域来说,说白了就是灵活点的劏房,没有什么革命性,也没有什么颠覆的“共享”。但商业办公室本来就很难有所谓的灵活性,没有释放闲置价值,本质不能与Uber、Airbnb等相提并论。

死因二:亏损太严重、来不及填补钱坑。

它发展太快太冒进,从无限制豪华装修、酒精消耗,到高层大撒金钱开派对享乐,种种挥霍无度的做派让WeWork多年来饱受诟病。看看数据,从2016年至2022年为止,公司亏损累积超过150亿美元。若从上市的2021年开始看起,这两年就有高达64亿美元的亏损。疫情时期,企业减少聚集办工,更让WeWork业绩惨淡,进驻率一度跌至46%低点,市值更是蒸发超过99%至目前的仅仅1.2亿美元上下。在WeWork创始人诺依曼下台后,接棒成为执行长的马斯拉尼(Sandeep Mathrani)也在今年5月闪电离职,WeWork甚至来不及为他的离开寻找接班人,直到三个月后,才有新执行长上任。

死因三:新创科技界寒冬。

2023,可谓科技界超寒冬。

WeWork多年来的租客不是新创(科技为主)企业,就是大企业的科技/孵化器部门。随着科技业前景不明朗,甚至有说2023年是10年来投资者资金流入科技圈最少的一年,导致一来相关租客缩减开支减少人手,二来甚或有些倒闭,三来愿意为WeWork填坑的资金也难以获得,一层一层骨牌效应下,WeWork终究难以救活。

死因四:疫情引发的居家工作。

疫情的直接影响太显而易见。疫情之后,虽然不少公司希望员工多回办公室上班,但阻力极大,导致不同公司都可以预见所租空间将无法充分利用,于是决定减省。

随着未来几个月空置率预计上升,全球商业不动产贷款市场可能在2024年陷入困境。由于需求疲软和投资者不愿投资,整体不动产价值已急剧下降。

WeWork申请破产保护,对美加以外的新加坡没有影响。近10年,新加坡共享办公室此起彼落,ClubCo、Found.、The Carrot Patch等已关门大吉,新进的有Gather CoWork、对小孩和宠物友善的Trehaus等,而JustCo、Spaces成立几年,算少数仍屹立不倒的企业。

相对于国际市场,新加坡商业、科技业的发展已算不错,但2024年不明朗因素太多,表面是创新,实际是老旧包租公产业的共享办公室,前景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WeWork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