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惠州某餐馆打捞地沟油”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一家名为“HAKKA·客家菜·农家小炒”的餐饮店铺内,一男子将排水渠内的油舀起倒进一透明的塑料油桶里。视频因地名偏差直接“误伤”惠州同名餐馆,而事发地深圳宝安某餐馆则被证实系根据政府油污分离文件要求,“定期由具有资质的公司前来清运,视频内容为商家清理废油”。街道办工作人员表示,辖区内有不少类似举报,“核查后其实都是有资质的公司在合法回收废油”。
有地沟油的噱头,而且是“有视频,有真相”,这一段貌似“捉贼捉赃”的视频,就这么一会儿的工夫,已被证实存在多处不实。尽管执法部门对涉事餐馆的调查还在进行,对餐馆的环卫、食安检查也已展开,但最直接的“餐馆打捞地沟油”的指控已经被证伪,废油清理找的是有资质的生物能源企业,且有收运记录。
监管介入和进展通报并不算慢,可还是没能跑得过骤然群起的差评、拉黑和举报,这可能就是互联网讨论的一种现实困境。
因为有视频引导,以及网络讨论对地沟油的某些刻板印象,这些很容易简单代入的情绪,直接对同名商家构成伤害。依照政府要求安装油污分离设施,并进行统一清运的合规做法,对于平日不熟悉相关行业的网友可能有点“超纲”。既然已经不是一家店被误认为是在收集地沟油,有关部门也需要据此对城市相关的油污分离措施做必要科普,避免误伤合规商家。
当然,网友基于自身常识诉诸监管执法本身也无可厚非。只是说,在没有权威核查前的盖棺定论似乎有些操之过急。短视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瞟一眼就下结论,更有人基于第一印象就诉诸行动,跑去点评网站给差评、去拉黑,起码从目前状况看,被污名的餐馆造成损失已是事实。
对于骤然引发热议、造成围观的食安个案,网友当然可以通过合法渠道寻求涉事地方的监管介入,但要尽可能避免在不熟悉领域、在不了解情况时就贸然做斩钉截铁的判断。特别是在还没搞清楚状况时就去平台上给差评,很多类似看似义正词严的做法,事后证明往往不那么扎实公正。
这么一场地名有误、直接指控不实的短视频爆料,在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给商家造成直接损害后,执法部门也有必要对视频的拍摄、发布方做必要调查,看是否存在故意毁坏商誉、不正当竞争的情况。而对于个案核查,更需要尽可能地提高效率,以快打快,不用苛求一次性查明全部事实再集中通报,即时披露进展、澄清误解也是分内之事,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需求,和对商家合法权益的即时维护。
泼天的愤怒骤然而起,对于一家普通餐馆可能就是不能承受之重。网络疑问可以提,督促监管介入也没毛病,但凭着某些对行业积弊的刻板印象就给一家店铺下结论,风险太大,还是慎重为宜。